返回第151章 王毛仲谗言惑主(1 / 2)开元帝师首页

“年轻真好啊!”目送朝衡离去,李隆基自言自语着,一转身,看见高力士满怀悲伤地站在他的身后,“力士,你怎么了?”

“刚才,谏议大夫澄怀来报,今夜乾元修书院中,秘书监马怀素和国子博士尹知章,两人突发疾病,一前一后,走了!”

琉璃亭里,洋洋盈耳的乐声戛然而止。

遥望着夜空中那轮秋水明月,李隆基心中生起一丝入骨的寒意。

“马怀素和尹知章虽居吏职,终生不问名利,专心学问。朕废朝一日,为他们举哀。赠马怀素润州刺史,谥曰文;赠尹知章绛州刺史,谥曰正。乾元修书院由褚无量、澄怀负责进行续纂。”

“是!”高力士默默地记在心里。

“太子嗣谦及郯王嗣直等皇子,年近十岁,尚未就学,朕命褚无量改编《论语》《孝经》为教材,他送来了没有?”

高力士命人拿来一叠书籍,李隆基细细翻阅了几页。

“褚无量与马怀素等人,都曾是朕的东宫侍读,今后,就让他和国子博士郄恒通、郭谦光、左拾遗潘元祚等人,继续为太子、郯王等皇子做侍读吧!”

“是!老奴立刻快马发往长安,让王皇后安排太子及诸王开蒙启学。”高力士一边回答着,一边找了一件袍衫,披在他的肩上。

李隆基落寞地坐在琉璃亭中,静静地感受着这清秋寒夜。

那些倏尔消逝的人,像遍地的黄花一样,结出了无端的忧愁。

且让秋月清露,洗一洗心头的哀思吧!

开元五年,十一月三日,契丹大酋李失活抵达洛阳,入朝觐圣。

松漠都督府恢复以后,李隆基以李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

松漠府置静析军,仍以他为经略大使,辖下契丹八部的酋长均加授为刺史,并命薛泰将军为押蕃落使,督军镇抚。

李隆基承诺,以东平王李续的外孙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年末出关,许配李失活。

收复营州,对契丹、奚族采取攻战与和亲交互为用的计策,使得河北地区真正安定下来。

他终于可以腾出双手,将战略重点置于东突厥和吐蕃,这两个对大唐王朝威胁最大的势力上。

毗伽可汗阿史那默棘连领导下的东突厥汗国,政局一直动荡不安,经济上的困局也无力缓解。

东突厥看似有了短暂的复兴,却难以恢复往日的强劲势力。

落日再美丽,终究是余晖残阳。

而大唐王朝兵强马壮,日益壮大,北疆防御系统固若金汤,他们的游骑只能在边境上远远地窥视,捞不到什么好处。

在暾欲谷的指点下,开元六年正月,阿史那默棘连派出使节,入唐请和。

李隆基虽然准许请和,但他十分清楚,阿史那默棘连志不在和。

于是,调兵遣将,在北疆精心布下了一盘大棋,加强了对东突厥的防备。

开元六年二月,下诏将蔚州飞狐峪的横野军南移,驻扎于太行山之北,屯兵三万。

又命并州的铁勒五部都督,拔野古都督颉质略、同罗都督毗伽末啜、白霫都督比言、回纥都督夷健颉利发、仆固都督曳勒歌等人,率本部落的骑兵为前、后、左、右军讨击大使,皆受并州天兵军总管的节度。

一旦东突厥有异动,就可以集中力量,迅速讨捕。

没有战事的时候,铁勒五部可以回各部落营生,官府仍然常常加以安抚。

五月,朝廷召回了安西都护杜暹,狡猾的突骑施都督苏禄嗅到了一丝异味,马上遣使入朝请罪。

突骑施是大唐王朝在西北的藩篱,稳住他就能保障西域和安西四镇的安全。

李隆基知道,苏禄对大唐王朝没有多少忠心,但他压着不表态,继续加封其为顺国公,保留左羽林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的封号。

同月,契丹大酋李失活身卒。

消息传到大唐,李隆基在紫微城文成门为之举哀,赠特进,遣使吊祠,以其堂弟中郎将李娑固袭承兄长的官爵。

永乐公主也转嫁给了李娑固。

十月,吐蕃也奉表请和。

他们自恃兵强,每次上达奏书,都要求大唐王朝致以敌国之礼,言词十分悖慢。

多次努力下,吐蕃得不到敌国之礼的待遇,又不想执行藩臣之礼。

这回奉表请和,换了一个花样,要求大唐朝廷以舅甥之礼对待吐蕃。

他们拿出当初和中宗皇帝签署的《舅甥亲署誓文》,要求彼此宰相都署名其上,并提出,大唐王朝来敕不能称他们的礼物为“贡物”,给吐蕃的礼物也不能称为“赐”,要改成“进物”和“寄”。

这是逼迫李隆基承认,吐蕃和大唐只是甥舅关系,而不是君臣关系。

他龙颜大怒,驳回了他们的请求。

大唐王朝是天子,是四夷诸国的宗主国,诸国对大唐王朝应当以臣事君。而大唐君临天下,也有责任对四夷予以保护和教化。

双方不欢而散。

之后,吐蕃又多次遣使请署誓文,李隆基坚决不予理睬。

十月底的某天,澄怀正在乾元殿中校对书目,忽见高力士带着一从内侍,走进修书院中。

他迎上前去,施了个叉手礼,道:“高公公,今日来乾元殿,是有敕旨要拟写吗?”

乾元修书院除了修书,还肩负着制诏书敕的职责。

高力士道:“陛下决定,十一月初要启程返回西京长安,临走前,有一要事交代于你!”

“你们走得如此仓促!”澄怀略顿了一下,叉手道,“请高公公宣布圣谕!”

“陛下思来想去,觉得乾元修书院藏书连山排海,实在太多,特命老奴来通知你们,将乾元修书院迁到东宫丽正殿,改名为丽正修书院,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

“是!澄怀和褚常侍立刻着手,准备搬家!”

“陛下还决定,在长安大明宫光顺门外设丽正修书院。两处修书院置知院事一人,副知院事一人,判院事一人,押院中使一人,待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孔目官各一人,专知御书典四人,知书官八人,写御书一百人,拓书六人,书直八人,装书直十四人,造笔直四人。”

澄怀沉吟了一下,道:“通常,修书院以当朝宰相为学士知院,常侍为副知院事,掌管书院的刊缉校理。陛下想让谁来任学士知院呢?”

高力士意味深长地斜睨着他。“你希望哪位宰相来任学士知院呢?”

“那当然是燕许大手笔之一的张说了!”澄怀脱口而出。

“为何非他不可?”

“他的文章形式严整,典雅大气,开启由骈趋散、清拔宏丽的大唐新风,显示了气势恢弘的盛世气象。除了他,还有谁能胜任呢?”

高力士摇了摇头,转身就走。“张说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他能胜任学士知院吗?”

张说与故去的宰相苏瑰是旧日好友。

开元四年,张说在岳州任上,撰写了一篇《五君咏》,在苏瑰忌日那天寄给苏瑰之子苏颋,表达了自己对苏父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