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观。顾名思义,是一座依山而建的道观。
据白云观始建于“番王之乱”中期,一路从当年的战火连,走到了如今的太平之世。
且据在那个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血流成河的战乱之年里,白云观依仗着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以一观之力,庇护了不少周边百姓,累计救济者高达数千人之众。
锦氏子孙大多知道,锦氏开国太祖之所以定都丹衢,不单单是为了“子守国门”。
也因为锦氏太祖在困苦之时曾受过白云观的庇护。虽然那仅仅只是一饭之恩。
锦氏太祖是个念旧念恩的人。在华熏国开国定都之时,锦氏太祖毫不犹豫地就择定了距离白云观最近的丹衢城为都城,堂而皇之地将白云观纳入了子脚下。
在当今佛教盛行的华熏国,白云观之所以能屹立百年不倒,便是因为锦氏太祖当年定下的“任时光荏苒,不可动白云观寸土”的规矩。
如此掐头去尾地算一算,白云观也是一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道观了。
古往今来,道教供奉的神仙非常多,比较常见的供奉的神仙有三清尊玉清元始尊、上清灵宝尊、太清道德尊、玉皇大帝、四御、三官、西王母、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等。
因为三清尊是道教的最高主神,象征着“道”的一体三位,所以下道教最常供奉的便是三清尊。比如白云观,供奉的就是三清尊。
这不,被众星拱月着的锦画堂一走进白云观的大殿,就看见了那记忆之中的三清尊像。
道教神像远不如佛教佛像那般张扬夸张,动不动就高达几丈甚至几十丈高。
曾有古人云:“道至尊,微而隐无状形象也,但可以认其诫,不可见知也。”
陶隐居内传中亦有云:“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礼,佛堂有像,道堂无像。”
从这寥寥数语的记载之中,可见道教在最初是不供奉神像的,仅有神位或壁画。
据相关史料记载,下道教开始供奉神像,是在锦氏太祖定都丹衢、命工匠造邻一尊三清尊神像以后,当今下四国的道观才相继跟着开始造的供奉神像。
而如今白云观内供奉的石雕三清尊像,就是当年锦氏太祖命工匠雕刻的第一尊神像。
与热高的三清尊端正威严地坐在供台之上,身着肥大的道袍,指捻太元,衣冠华座,并须如法,眉眼严肃却又隐隐透着些慈眉善目。
锦画堂至今都还记得,上一世,她第一次来这白云观,还是在她八岁那年的中秋节。
是的,就是和今日一样的,月圆人团圆的节日。
但那一次,也是上一世的锦画堂最后一次来这白云观。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如今隔了两世,这一世的锦画堂却提前了整整三年第一次到了这白云观。这到是让锦画堂始料未及的。
原本,锦画堂早已经将“白云观”这三个字、这个地方划进了记忆禁区的……
如今重活了一回,一如当年那般站在白云观的大殿门口,远远地望着大殿深处端正威严的三清尊像,锦画堂只觉得记忆似乎又有些错乱恍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