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十六,决裂(1 / 2)内家拳演义首页

这太极拳经杨露禅、武禹襄、吴鉴泉、王茂斋等传承开来,名声大振,天下人都知这太极拳乃第一功夫。但杨露禅、武禹襄、吴鉴泉等不敢居功自傲,对外均称陈氏太极拳为太极拳之祖,故前往陈家沟学拳者络绎不绝,声势浩大。这杨露禅、武禹襄、吴鉴泉等也不与陈家沟争夺,逐渐地,这陈氏太极拳就成为了天下太极拳的领袖、标杆,甚至成为了内家拳的翘楚,其影响力很快盖过形意拳和八卦掌。

此时,杨露禅、武禹襄、吴鉴泉,包括孙禄堂等人,才意识到,自己尊师重道,不敢公开反对陈氏太极拳的双重的结果,恐怕会给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带来严重倒退。

杨露禅、武禹襄,已经将太极拳改为单重,才将太极拳扬名天下,但陈氏太极拳却依然延续双重弓马步、挺胸拔背之势。

而杨露禅跟随陈长兴十八年,无论如何还是不敢公开反陈氏太极拳的。

武禹襄为了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决定要公开太极拳双重之错误的真相,但是他也不便公开反对陈氏太极拳。

于是,武禹襄想出一个妙计。

一日,武禹襄以做寿之名召集不少各派内家拳名人集聚家中,其长兄武澄清亦从河南回来祝寿,并且当着众人之面称给武禹襄带回一件大礼,即王宗岳所写的《太极拳论》。众人都是习武之人,这拳论就算是天下最珍贵之物了。

武禹襄当着众人之面打开拳论,大声念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王宗岳之拳论中,第一段写太极之理,第二段则在批评双重之弊病。

众人大惊,尤其是习练陈氏太极拳者。这陈氏太极拳的弓马步双重,已经深入众人脑海,如何仅凭一本来历不明的书就给否定了!

而武禹襄深知,要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需要漫长过程的。因此他什么也不说,而是暗自庆幸,终于走出了与陈氏太极拳对抗的第一步,他是为了太极拳的发展而如此,其中并无私立,所以他问心无愧!

明眼人应该能够看出来,这陈氏太极拳在杨露禅、武禹襄公开传播以前,是默默无闻的,即在王宗岳生存时期,天下人根本就不知道双重的陈氏太极拳,当时已经有的形意拳与心意把均为单重,他如何会在拳论中激烈地抨击双重太极拳啊!

这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其实就是武禹襄假借王宗岳之名写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双重太极拳的弊病,倡导单重太极拳!

有了武禹襄这一惊世举动,其他各派太极拳也纷纷开始批评双重太极拳,倡导单重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由于双重,只有上半身能够旋转,故无法生成完整的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不但能量蓄发不足,阴阳转换亦不足,即不能发出人体所能够发出的极致能量和力量。加之双重体位无法习练出虎背熊腰龙身,只能挺胸拔背。所以批评陈氏太极拳之点,就在双重与挺胸拔背之上。

由于杨露禅无意批评陈氏太极拳,其也无拳论传世,只留下“收身中定、往开里打”八个字,所以批评陈氏太极拳的任务,就落到了其后辈身上。

杨露禅孙子杨澄浦拳论:“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之势。

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