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天灾(三)(1 / 2)且向金陵歌楚声首页

李安在交给徐中正的折子,自然是李愬写的。

准确的说,是李道临按照李愬的意思写的:言两淮民事十事疏。说人话就是,关于两淮灾情需要注意的十件事。奏章的名字起得好听,文章也好,洋洋洒洒三千言,旁征博引,论古言今。不过李愬看来大部分都是废话,十条里有一半都是虚的,真正的干货就几点。

第一,一改以往以赈为主,改而以工代赈。将流民中的轻壮,集中起来统一安排劳动。维修城墙,疏通河道,反正不能让他们闲着。流民集中在一起,无所事事,又吃不饱穿不暖,自然怨气也多。最怕的就是有人故意煽动民意,挑起事端。一个不好,就是聚众造反的路子。给他们安排活干,一来消耗精力,二来干好了全家都有口吃食,自然也就没人愿意跟着造反。

第二,在城外找空旷开阔地,提前营建好接收流民的居所,可以遮风避雨就好,千万不能让大批流民入城。大量流民一旦入城,就会各自以地域区分,自成一体,四处流散。如果这些人中再有一两个心狠手辣的,就会变成帮派,根本无从管理。也会给原本城市里的居民,带来安全隐患。

第三,要做好流民防疫防疾的工作,这个看上去似乎无关紧要,但是在李愬的奏章里,却是重中之重。将流民集中,自然是为了方便管理,不出乱子。可是毕竟集中营地,人口众多,卫生条件有限。加上天气干旱少雨,勤洗衣物勤洗澡,这些更是无从谈起。所以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李愬在奏章里详细列举很多细则。比如营地里临时房屋,前后一定要挖排水沟。所有人按区域划分,要到统一指定的地方大小解。排泄物每日要散生石灰消毒,并且掩埋。居所里所有道路,公共区域,每日安排流民中的妇女打扫清洁,垃圾统一地点堆放掩埋。

第四,鼓励各地政府带领当地民众,在当地积极展开自救。找水打井,开沟挖渠,积极补种,争取秋收之前多少能挽回一些损失。

以上这些都没什么问题,真正让徐中正吃惊的是,李愬竟然在奏章里,恳请朝廷不要在灾荒来临的时候,刻意限制粮价。朝廷应该做的是,登记户口,开仓赈粮,按需配给,保证少饿死人,甚至不饿死人。商人逐利是本性,一旦限制了粮价,本地粮商囤积居奇,外地粮商不愿前来做买卖。市场流通受到限制,黑市必然猖獗,倒霉的还是普通百姓,只怕到时候手中有钱都买不到粮食。只能拿更值钱的金银珠宝,甚至是祖上留下的不动产,去换一点点活命的口粮。

徐中正将奏章看了又看,心中举棋不定。

过了酉时,十月的江南还可以看见一点落日的余晖,紫色的天空渐渐的压了下来,慢慢变得暗淡,夜将来临。远处最后一点点云彩,发出妖艳的暗红色,像是燃烧后的余晖。本地人把这个叫“火烧云”。

这也意味着,明天骄阳依然似火。

“哎…这雨什么时候才能下下来啊?”徐中正重重的叹了一口气。招呼旁边一直侍候的衙役,去户部请冯和郑纬衠两位大人过来议事。同时差人回去,告诉家里人一声,今天晚上怕是回不去了。

此刻,太子府上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太子已经听说,有其他皇子给李安在上了折子。

心中顿时愤怒不已,这是明晃晃的在挑战自己太子监国的权威。更让他担心的是,皇上似乎还很看重这道奏折,居然交给徐中正酌情省事。

究竟是谁上的折子,太子心里将所有成年的哥哥弟弟们猜了一个遍。嗯…一个哥哥,十五个弟弟,其中十三个已经成年的。除了几个特别废物的,每个都看着有可能背地里给自己下刀子。

老大是个统兵的武夫,灭蜀的时候,仗打没毛病,但是后来处理蜀国遗老遗少,弄的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