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的水上飞机被海军开发出了更多的用途,比如侦查和反潜。但水上飞机能携带的深水炸弹毕竟有限,载重量在那里放着,一般就能带上两枚,然后还要保持长时间的巡航,很不容易。所以海军还需要专业的反潜舰艇,来执行相关任务。
这就对原有的驱逐舰提高了要求。
一战期间德国展开的无限制潜艇战,对协约国各国的海军舰只和运输船只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反潜就成为战时各国海军的重点研究、防范对象。原有的驱逐舰、巡洋舰和战列舰战巡,在战时很多都是在舰艇甲板上新装一个或者几个鱼雷或者深水炸弹发射架,但效果不佳,而且容易被地方的火炮击中,导致军舰遭到原本不会受到的损失,甚至被击沉。
再有,一战时期的驱逐舰的速度最高一般不过2830节,而潜艇的航速一般是水面16节左右,水下78节,但由于潜艇采用可选择的攻击方式,造成驱逐舰必须有足够高的速度,才能准确捕捉到潜艇的位置潜艇攻击后,同样还有一个问题,怎么样发现位于水下的潜艇。
最先开发的寻找水下潜艇目标的方式是水下听音器,靠人的耳朵去听海水中的不同螺旋桨的声音,但这种方法很不便,而且效率低下,这就要求要有机械装置来代替人耳进行工作。
声纳就纳入了研究范围。
早在1906年英国就开始了对声纳的研究,到了1918年大战结束的时候,这一技术在美英两国都展开是实际应用,并在1922年投入生产原时空历史,1923年装备部队。
有了亨利的美国,改写了这一原时空的历史,两国更早地开展了联合研究,而美国更是在1921年就生产出了可以进行小规模实验比对的产品,并在今年秋天1922年在美国海军第一驱逐舰队进行了装备。
为了比较新装备对潜艇的探测效果,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广阔海域进行了实战演提高了反潜的效率,布置在靠近阿拉斯加海域的十艘潜艇,有八艘被驱逐舰利用声纳发现并”击沉“,剩余的两艘则是在超过3个小时以上的长时间追逐下,被迫以深潜座底的方式逃过了一劫。
可以说声纳的使用让驱逐舰的反潜作用提高了很多,但同样也发现了大量的问题,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驱逐舰负担的任务太多了,对潜、对舰、还有未来要承担的防空,以驱逐舰的小身板实在有点费力,需要对驱逐舰进行改制,要么让驱逐舰放大吨位,要么减少很多非主要作战用途。
对驱逐舰作战用途的讨论,在美国海军内部再次发生了激烈的讨论,有主张扩大吨位的,有主张对驱逐舰进行分类的,最后,海军的大佬一拍桌子,确定了,两个都搞!
没办法,第一美国有钱,国会前一段为了海军竞赛给拨了大量款项,不用作废第二,华盛顿条约规定了美国可以造舰的规模和总吨位,驱逐舰小,占不了多少吨位,可以可劲造,一艘战列舰往往45万吨,一艘驱逐舰就算大号的驱逐舰也不过五千吨,十艘顶一艘,根本不碍事。
海军本来就要拆解除了条约规定的二十条战列舰,还准备多拆几条,45条啊,我美国海军留十条意思意思就可以,未来准备用航母啦。航母不就是平顶船嘛,就算你规定了航母总吨位,但海军辅助用的运输舰不在限制范围吧?我还可以造十五条战列舰,但我为什么必须马上替换呢?我可以慢慢来的。剩下的吨位先补充驱逐舰和巡洋舰,好不好?
这样一来,海军就把驱逐舰进行了分类,综合的、专门的,一比一的比例建造,并且在太平洋北部和南部进行远洋演习训练,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综合型的驱逐舰将吨位扩大,结果海军的设计所给放大到了七千吨,专门用途的驱逐舰,则被命名为防空反潜驱逐舰,吨位只有三千吨级别,这一下子吨位差距太大了!简直就是两种舰型。
好吧,干脆改名,把三千吨级别的驱逐舰改为护卫舰,专门用来为舰队提供防空反潜,七千吨级别的还保持驱逐舰的称呼。而原本八千吨级别的舰艇是轻巡洋舰,干脆不造了,专门造万吨级别的重巡洋舰,同时将重巡洋舰的主炮口径从203提升到了256,副炮则统一使用127,防空使用40。
增加了吨位的重巡洋舰这下变成了一只刺猬,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战列舰的一些作用。
而战列舰呢,重巡洋舰代替了一部分工作,航母代替了另一部分工作,自己剩下的可就不多了。对海,一般远的有航母,进的有重巡,需要战列舰的大炮筒子提供火力的地方的战舰,会在很远的地平线外,就被航母炸得差不多了。
战列舰于是看起来就剩下一个对地进行的火力支援了,这可是让一种战列舰派的老将军们伤心不已从无畏舰诞生以来,短短二十年不到,战列舰就要被淘汰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