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0章 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1 / 2)水浒传忠义的哲学意蕴首页

一、七律诗《周易哲学视角下的〈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深度解析》:

(一)《解析祝家庄之战》

周易玄妙蕴哲思,双掌连环计更奇。

公明三打豪气显,好汉智勇破庄篱。

阴阳变化藏深意,因果循环理不欺。

人性纷繁书中现,哲思熠熠照传奇。

(二)诠释:

诗的首联“周易玄妙蕴哲思,双掌连环计更奇”,指出《周易》哲学的深奥玄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而吴学究的双掌连环计更是奇妙无比。

颔联“公明三打豪气显,好汉智勇破庄篱”,描述了宋公明三打祝家庄时展现出的豪迈气概和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最终攻破了祝家庄的防线。

颈联“阴阳变化藏深意,因果循环理不欺”,体现了从周易哲学视角看到的阴阳变化中所隐藏的深意,以及因果循环的道理真实不虚。

尾联“人性纷繁书中现,哲思熠熠照传奇”,说明在书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多样,而周易哲学的光辉思想照亮了这个传奇故事。

整首诗围绕“吴学究双掌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这一情节,结合周易哲学进行深入解析,展现了故事的精彩和哲学的深邃。

(三)水浒传第50回的回目,梗概,主题,情节,主要人物,经典诗句和典故

回目:《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梗概:

扈家庄扈成牵牛担酒,来向宋江讨要被擒的妹妹扈三娘。宋江、吴用要求他不要协助祝家庄,若祝家庄的人来投奔,要绑了送来交换妹妹。

孙立扮做对调来郓州把守的登州提辖,带着孙新、顾大嫂、解珍、解宝、邹渊、邹润、乐和等人,到祝家庄拜见同门师兄栾廷玉。众人顺利取得栾廷玉、祝朝奉和祝氏三杰的信任。孙立出门迎战,捉得石秀,以此进一步取得祝家的信任,成为内应。

宋江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孙立等人在庄子里配合梁山人马,杀死祝氏三杰。李逵鲁莽地杀了扈家老小,并放火烧了扈家庄。

宋江重谢曾为梁山指路的钟离老人,免烧庄院并给村民粮赏,之后凯歌归山。接着,宋江、吴用设计截李应入伙梁山。最后,宋江让父亲认扈三娘为义女,并将一丈青扈三娘许配给王矮虎。

主题:

智谋与策略的展现:此回充分体现了吴用的智谋和策略,他巧妙地安排孙立等人打入祝家庄内部,与梁山大军里应外合,成功攻破祝家庄,展现了智慧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江湖义气与利益纷争:在攻打祝家庄的过程中,梁山好汉们为了救回被捉的兄弟、巩固梁山势力以及获取资源,展现出了江湖义气,但同时各势力之间的利益纷争也凸显出来,如祝家庄、李家庄、扈家庄与梁山之间的矛盾纠葛。

对反抗精神的体现:梁山好汉们对祝家庄的攻打,是对地方豪强势力的反抗,也反映了他们对不公平社会秩序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情节:

扈成求和:扈成带着酒肉来见宋江,希望能赎回妹妹扈三娘。宋江表示只要扈成按要求行事,就放了扈三娘。

孙立卧底:孙立等人伪装成登州来的兵马提辖,利用与栾廷玉的关系,成功混入祝家庄。他们在祝家庄内取得信任后,暗中为梁山做内应。

石秀被擒:孙立与石秀演了一场戏,孙立将石秀生擒,让祝家庄的人对他更加信任。

攻破祝庄:宋江第三次攻打祝家庄,孙立等人在庄内配合,里应外合,成功攻破祝家庄,祝家父子被杀。

李逵杀扈家:李逵在攻破祝家庄后,杀了扈家老小,并放火烧了扈家庄。

诱李应上山:宋江、吴用设计,让人假扮知府捉拿李应,然后又假装救了他,将李应骗上梁山。

扈三娘婚配:宋江让父亲认扈三娘为义女,并将她许配给王矮虎。

主要人物:

吴用:梁山的军师,智谋超群,想出双掌连环计,安排孙立等人卧底祝家庄,为攻破祝家庄立下大功。

宋江:梁山的领袖,重情重义但也有一定的权谋手段。他主张攻打祝家庄救回兄弟,同时也想借此扩大梁山的势力和威望。

孙立:原是登州的兵马提辖,武艺高强。他与栾廷玉是同门师兄弟,为了上梁山,听从吴用的安排,打入祝家庄做内应。

栾廷玉:祝家庄的教师,武艺高强,与孙立是同门。他对孙立毫无防备,被孙立等人利用。

扈成:扈家庄的人,扈三娘的哥哥。为了赎回妹妹,不得不答应宋江的要求。

王矮虎:梁山好汉,好色之徒。宋江将扈三娘许配给他,让他得偿所愿。

李逵:性格鲁莽,嗜杀成性。在攻破祝家庄后,杀了扈家老小,引起了宋江的不满。

经典诗句:此回没有特别出名的原创诗句,但在一些《水浒传》的版本中,攻打祝家庄几回有类似“聪明遭折挫,狡狯失便宜。损人终有报,倚势必遭危。良善为身福,刚强是祸基。直饶三杰勇,难犯宋江威”这样的评论诗。

典故:

里应外合:梁山好汉们利用孙立等人在祝家庄内部做内应,与外部的梁山大军相互配合,成功攻破祝家庄,这是里应外合策略的典型应用,此典故也常被后世用来形容内外配合、一举成功的作战或行动方式。

美人计(勉强算):宋江将扈三娘许配给王矮虎,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人计,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利用女性来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在古代战争或政治斗争中,美人计是一种常见的策略,此情节也可与美人计的概念产生一定的关联,引发读者对于类似策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