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章 多读书(1 / 2)明末:大周太祖首页

直到太阳落下,刘卓才睡醒。

起身收拾一番,吃了些东西后,刘卓方才找到父亲。

“父亲,我看明白你的意图了,你是想通过结亲,将知州大人调走,然后扶持未来的岳丈大人任知州。只有扎根辽州,我们才可能有更大的动作。”刘卓淡淡的说道。

“你能看到这些,也算是不错了。为父能帮你的也只有在山西这边了,让你做的事不被人所知。但是出了山西,就没人会顾忌商会、商行的脸面了。”

“你结婚以后,等你岳丈担任知州,你再去胡闹。说起来也是连累了你岳丈,只能多给些彩礼了。”刘父一脸无奈地说道。

“应该不至于连累岳丈大人吧。”刘卓说道。

“但愿吧。从现在开始,你就好好等着结婚,不用管那些琐事了。”

“今天,媒婆把你未来媳妇的生辰与名字带来了,我也把你的生辰让媒婆带回去。”

“后面的事情你就不要操心了,为父有经验,给你操办。”刘父一脸笑意。

“我那未来媳妇叫啥名字啊?”刘卓问道。

“董映雪,名字挺不错的。”

“虽然你未来媳妇品行如何暂且不知,但是从几次和你那岳丈与董和接触来看,这家人应该挺好相处。并且你岳丈的官声不差,她的品性也差不到哪里去。”

“这家人虽然当的官不高,但是人家毕竟祖上也是出过侍郎、尚书的,该有的自然不会差。说到底,还是我们高攀人家了。”刘父感叹道,然后喝了口茶水后继续说。

“我听你爷爷说过,咱家那祖上因为在洪武朝和有官员勾结,洪武帝觉得没有给百姓造成严重后果,才没砍头诛九族,只是被罚抄家流放。要是当时皇帝心一狠,就没我们这些后代啥事了。”

“你也看了不少书,知道明初朝廷对商人的一系列限制,不准许穿绸、纱,只能穿绢、布衣服,不能当官、考学等。”

“你可知现在社会上不少的读书人、一些官宦之家也开始学我等商人经商。”

“孩儿不知,请父亲为孩儿解惑。”刘卓一脸不解的询问。

“《六韬引谚》,可曾读过?”

“父亲想说的可是: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刘卓略微思索片刻后说道。

“你总算没白读书。天下人来来往往、四处奔波不过为名为利。当官的名声显赫,多数人最终还是在追求利益。”

“无论是平民百姓之间、商行商会之间、亦或上升到国与国之间,最终的归宿都是在利益二字上。那利益是什么,对多数人来说,那就是粮食 、铜钱、白银。你懂吗?”刘父苦口婆心解释给刘卓。

“所以,即便朝代最混乱时期,商人也不造反,因为商人有钱有粮可以存活下去。老百姓就不行,没钱没粮食,再不造反就活不下去了。无论付出多少银两,只要能活下去谁又愿意造反呢?”

“这就是原因。我本意是不希望你去做这种打打杀杀的事情,但你有自己的想法,又有上天眷顾,所以我给你下了考验。你既然已经通过考验,那就安稳发展、静待其时。”

“你我这几日的交谈,你绝对不可泄露给你母亲还有你弟弟。我已经传讯你身边的护卫,这半年内就在辽州偏僻的山区好好训练。你以后去其他地方也有人护卫。”

“或许从小不让你学武,也就不会有这许多事情。也不知道我的决定是对是错,希望百年以后,见到刘家的祖宗,他们不会埋怨我。”刘父感慨道。

“父亲,让你操心劳累,是儿子不孝;未能体察父亲的良苦用心,孩儿罪该万死。”刘卓眼中含着泪光,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你能有自己的想法,为父很开心。大多数人忙忙碌碌一辈子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想要什么?你能找到自己今后的方向,为父为你高兴。”刘父扶起跪在地上的刘卓,面带笑意。

“但为父最为揪心的是另一件事情,你应该是宿慧之人。但是历来天眷之人,经历的磨难远超常人。你可知晓?”刘父担忧道。

刘卓一脸迷茫神情:“孩儿从未听过还有这样的说法。”

“那你以后多读读书吧,你训练的人已经够多了。还有,你让王北风他们去蒙古部落招人的事情,他们完成的不错。”

“带来了千余人,有家小的,我已让人安排住所。还有百余人没有家小,等过段时间我调教好了,让他们归到你的麾下。你训练的人你自己安排,商行护卫队,我有其他用处。”刘父坦然道。

“一切听从父亲安排。父亲,您一直劝我多读书,有什么说法吗?”刘卓恭顺的问道。

“我以前行商的时候碰到一个怪人,我看他可怜,给了他一些吃的。他对我说了几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让我、还有以后的儿子多读书,说读书可化解世间一切灾厄。”

“后来我追问,应该读什么书,他说只要是书就可以。所以我才一直强迫你读书,也幸好你听进去了。”刘父淡淡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