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双子纷纷入天国(1 / 2)我才是上帝正统首页

“夫君,该吃午饭了。”

赖莲英端着一个盛着稀粥的泥碗,和一块红薯,递给洪火秀。

“嗯。”

洪火秀接过泥碗与红薯。

父亲洪镜扬的原配王氏是个相当平易与和气的妇人,以前兴许是农妇出身,但并没有普通农妇那种小气或刻薄的性格。

如今平日里操持这个家的是继母杨氏,他努力地想记起母亲王氏死后,杨氏嫁于父亲时对他和两位兄长的态度,可却只能记起一些模糊的片段。

洪仁坤虽然在家里备受宠爱,然,洪火秀却能感知到他对于母性的强烈饥渴在影响着自己,而且,他和赖莲英似乎也是那种封建社会下毫无感觉的夫妻,只不过他很轻松的就无视了这些情感。

作为一个现代人,他自然不会在乎这种似乎是被孤立的感觉。

“既然来了此处,就该用古人思维活着,用现代方法论做事。”

是他要改造一个近乎两百年前的人,接着凭着这个身躯来改造这个时代,而不是让近乎两百年前的时代改造自己。

杨氏大抵也是领着家里人亲手开垦过土地,或许也是这样的性情,才能将这个家打理得如此井井有条,他们家大概算得上一夫一妻多妾制之下的模范家庭了。

洪火秀看着那碗稀粥,居然如同清水一般倒影出他的模样,碗中人身材魁梧,脸宠圆润,容光焕发,小而圆的耳朵,高高的鼻子,两眼炯炯有神。

“随便对付一下,去找冯云山吧,只是他如今,到底在哪里?”

由于他的记忆似乎丢失了一部分,导致他压根不清楚冯云山到底在哪教书,而且他看的史料并不多,哪怕看了也分不清谁真谁假,所以这个时间段的冯云山到底在哪里,他实在是不清楚,总不能去他家里找他吧。

“虽然我的历史不好,不过按时间线来算,此时的冯云山应该是在他的村子里教书。”

清代中央和地方所设的官学,都是有名无实,只是科举的预备学校。

清代,在他的记忆里,私塾按学生文化程度似乎可以分为蒙馆和经馆。

儿童启蒙时入学的地方,叫蒙馆。教蒙馆的先生多数是童生,也有秀才。儿童上学的第一天,要朝着孔子神位跪着叩头,接着拜见先生,每馆学童约10人左右。蒙馆的老师待遇,由学生家长供膳食和年交学谷大约一担。

蒙馆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论语》、《幼学》。先生对教学内容只念不讲,进度视学生接受能力而异。教学方式为个别点授,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授课时,由先生领读,学生跟读。当天念的功课,第二天学生要站在先生面前背诵无误后,才另授新课。

先生教授写字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描红”。即由先生用朱红写着“上大人、孔夫子、化三千、七十士”等内容由学生用毛笔照着填写。第二步是“蒙格”即先生用正楷写好格式,由儿童用纸蒙着字影写。第三步是“临贴”。由先生根据学生笔势及爱好,确定临摹字帖。

经馆似乎是高层次的私塾。学生年龄比蒙馆的学生大,文化程度也高。馆师多为秀才或贡生,自行设馆授徒。

入经馆者多为殷富之家的子弟,也有少数清贫之家的优秀子弟希望深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的。经馆学生称为“生童”,当地群众叫他们为“大弟子”。

生童以自觉学习为主,先生管教虽严,但很少体罚。经馆每馆人数20名左右,一般每人年交学谷五、六担,多者达十余担。

也有个别先生出于爱才之念,对家庭穷苦的聪明子弟少收或免收学谷的,但很少见。经馆传授《四书》、《五书》,诗赋而以八股之艺为主。学生习作八股文,能按八股程式组合成篇者谓之“圆篇”,经馆先生才让他参加县、州试。并亲自到县、州送考,学生中如能考上秀才的,先生声望倍增,员笈求学的也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