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万物生灭、文明兴衰,皆在两仪(1 / 2)历史长河:从问道伏羲开始首页

后世亦如天地万物,有兴衰之变。

若生存皆成问题,又有何人关注那些不能即刻带来食物与温暖之知识?

恰似寒冬之人,先求温饱,而后方能思及其他。

然一个有未来之民族,总需有人去做那些不能获利,却能寻道之工作。

此乃民族之脊梁,承载着未来之希望。

姜旭作揖后,站直身子,脊梁挺直,如青松屹立。

他理解伏羲对后世之担忧。

一个民族,生存乃基础,然亦不能仅满足于生存,更应怀有对世界之质朴好奇心。

世界有二处广阔无边,一为天上之星河,浩瀚无垠,神秘莫测;一为人之心灵,深邃如渊,蕴含无尽之可能。

哲学虽不能用以烤面包,然任何烤面包之方式皆离不开哲学之指导。

故探寻大道之学问与世间其他学问皆不同。

其他学问学以致用,如工具般为生活服务;唯哲学学以致知,乃为满足人类心灵欲望而存焉,如灯塔照亮心灵之海。

“答风先生,后世依然有人追寻您之步伐,感悟天地大道。然所行之路,另辟蹊径。”姜旭之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充满敬意。

“哦?何谓另辟蹊径?”伏羲眉毛微挑,眼神中流露出浓厚之兴趣。

“风先生所传法门,为取类比象,从宏观至微观,以一统万,遍照世间万物求同,以此为眼,可察天地变易,无一时可住,感悟大道。”

“犹如巨目俯瞰,洞察万物之共性。而后世华夏传入西方圣贤分科之学,从微观至宏观,追求形而下之极致精微,分析天地万物求异,以此为脉,以理性为基础,极尽具体,为术之极致。恰似显微镜下,探寻万物之差异。”

伏羲瞬间通晓姜旭所述之法门,微微点头,那动作优雅而庄重。

“此法以外物通天地,以人眼观万物,确可助人族快速建立物质基础,不失为一条大道!只可惜此种方法着眼于物质,只能于后世物质丰富时方能发展。”

姜旭不禁心中暗自佩服先贤之智慧,仅凭只言片语,便能通晓分科之学此种方法论之优势与局限。

略一沉吟,继续答道:“后世华夏能人辈出,既有钻研器之学问者,使天地万物为人族所用,如工匠精心雕琢,创造无数便利;亦有探索形而上道者,指引人族与天地共存,不至过犹不及,似智者引领方向,保持平衡。”

“不错!此亦为我推演后辈文明入道之路径。人有两腿两手,不可偏废于一端。”

“若只执着于器,则失其天性,睥睨万物,终会与天为敌;若只执着于道,终究只是少数人之追求,失去生存之基本条件。”

“唯有两方动态平衡,方能支持一人在荒野中行得更远!”伏羲之话语如洪钟大吕,震撼人心。

“后辈果然厉害,听汝所言,比吾聪明太多矣!若按极精微之路走下去,亦是一条了不起之器之大道!”

直播间弹幕先是一片寂静,仿佛时间凝固。随即如流星坠日般冲刷着屏幕!

“卧槽咧!观此节目,吾辈鸡皮疙瘩遍身皆是!吾觉此刻去泡澡堂子,都能将澡堂之水饮尽矣!”一人激动地说道。

“楼上之!不至于不至于!莫如此骗吃骗喝!”另一人调侃道。

“伏羲所言,感觉甚为耳熟啊!”有人疑惑道。

“当然耳熟!孔子亦有同样感慨!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此乃华夏先贤对后辈之期许焉!”有人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