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章 多个选择多条道路(1 / 2)那些年,我爱过的TA们首页

新的征程——多元宇宙中的选择自由“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个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景象:在一个无限的空间中,无数的星系正在诞生,每一刻都有新的物质和能量被创造出来。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概念,更是一扇通往无尽可能性的大门。在哲学层面,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多元宇宙”。这个概念认为,在我们所知的现实之外存在着无数个其他可能的宇宙,每个宇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物理定律和历史发展轨迹。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够跨越空间的界限,进入这些未知的领域,那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会遇见什么样的文明和技术奇迹?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样一个充满选择的浩瀚海洋面前,又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径?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假设存在多元宇宙,并且我们有能力在这些宇宙中旅行,那么当面临重大的人生转折点时,我们是应该坚持原有的想法,还是在多重的可能中选择一条全新的道路?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在哪个故事中生活得更舒适些。

第一部分:人生的分岔路口何去何从

写作此篇文章时正值中秋佳节的下午 17点半,阳光逐渐变得柔和,金黄色的余晖洒在大地上,为这个团圆的节日增添了一份温馨的氛围。此时,人们或许正围坐在桌前,品尝着美味的月饼,欢声笑语不断;或许正仰望天空,欣赏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新的一年希望看到文章的读者们人好,花好,月好,江山不改故人颜。在这花好月圆的时刻,如果有什么是永恒的话,那一定是一直可以延续下去的一份希冀。这份希冀如同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又似温暖的春风,抚慰着我们的心灵。

虽然人生短短数十年,但是不变的是记忆中的雏形,是那份永远似曾相识的悸动感。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成功与失败,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每当我们回首往事,那份悸动感便会涌上心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鲜活与美好。

漫漫人生长路中,我们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像是一个分岔口,引领我们走向不同的道路,开启不同的人生篇章。记得《天鹅挽歌》中走到人生尽头的男主角选择了让妻子身边出现一个可以完全代替自己存在的克隆人。他的这个选择充满了无奈与深情,是对妻子和家庭的不舍,也是对爱的极致诠释。

曾经25岁的一诺也曾向往过这样的美好过渡,把悲伤留给自己,把陪伴留给自己所爱的人。她被影片中男主角的那份自我牺牲式的伟大所深深打动。在那个寂静的夜晚,一诺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星空,思绪万千。她想象着如果自己身处同样的境地,是否也能有如此的勇气和决心。

这种自我牺牲式的选择,感动了自我,也感动了荧幕前的观众。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让人们对爱、对责任、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影片中所展现的人性的光辉和深沉的情感,使得它在豆瓣上斩获了 8.1分的高分。

一诺在思考这个选择的同时,也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她意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艰难抉择。是追求个人的梦想,还是为了家人的幸福而放弃;是坚守自己的原则,还是为了适应社会而妥协。每一个选择都承载着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决定着我们未来的方向。

然而,无论选择如何艰难,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因为每一个选择都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长。正如《天鹅挽歌》中的男主角,他的选择虽然充满了痛苦,但也传递了无尽的爱与希望。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我们或许会迷茫、会犹豫,但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就一定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道路。

但3年过后的这个春节,一诺有了不一样的认知。春节的氛围热闹而温馨,阖家团圆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然而一诺的内心却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变。这次是站在自己的亲友的角度思考的,她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感受,而是更多地关注到身边亲人朋友的需求和情感。

这一次她不会再轻易选择推开所爱所念之人一个人默默离开了。她深知,这样的逃避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彼此留下无尽的遗憾和痛苦。如果不可避免地要失去对方,那比起逃避这个事实,不如趁早面对。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成熟,不再是过去那个遇到困难就选择退缩的女孩。

正如她经常做的那样,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人生啊,何其脆弱,有可能今天结束之后,等待着和明天交接班时,明天会在路上堵车,然后被意外捷足先登,这都是说不准的事。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一诺学会了以一种更加务实和坦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可能。

所以两手准备,一手是为了意外准备的,那就提前告别呗。亲子教育中让孩子趁早了解没有谁会陪对方一辈子的事实,身为父母的自己也不例外。一诺明白,这并非是传递悲观的情绪,而是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珍惜当下,明白生命的有限与宝贵。当孩子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便能引出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以及万物的生命皆是值得尊重的价值观。

这时孩子就可以一种更加温和的处事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每个挑战,不仅不会觉得恐惧,还会乐在其中。他们会明白,困难和挫折只是生命旅程中的一部分,而每一次的经历都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在面对失去和分别时,也能更加坚强和从容。

包括每个独立的个体和身边的亲朋都可以提前探讨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坦诚的交流,彼此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愿望。这样即便有一天意外发生,也可以让最爱的亲朋们帮自己更好地实现最后的心愿。一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深厚,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回忆,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充满意义和价值。

这个春节,一诺的思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她未来的道路,也让她更加坚定地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另一手则是为了重疾准备的,类似《天鹅挽歌》中的男主和众多重症且未告知家人伙伴的普通人,这时更多地是考验一个人的选择。选择的关键不在于主观为别人好的推开对方或者自私地决定拉着亲朋好友一起在恐惧中迎接最后时刻,这两种都是从自己出发,过于自我中心的决定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结果。

当然,诚然就像影片中的男主一样,自我牺牲固然感动,但是呢,并没有考虑家人的想法。他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不让家人知道自己的病情,独自面对死亡,就是对家人的爱和保护。然而,这种单方面的决定忽略了家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剥夺了他们在困难时刻共同面对、相互支持的机会。

所以重点在于全面综合地考虑问题,这里可以参考的是另一种情况,当病人的家属先得知病人的情况时往往是从医生那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选择不告诉病人可以不增加病人的心理压力,从而促进病人积极进行治疗。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或许是善意的,希望病人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而且已经有了无数的案例印证了往往是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的那一刻就已经放弃了,要么是内部放弃了生的希望,要么是外部强制熄灭。心理的防线一旦崩溃,身体的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治疗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屡见不鲜,令人痛心不已。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种可能。在一些案例中,病人在得知真实病情后,反而激发了强烈的求生欲望,更加珍惜剩余的时间,积极调整心态,配合治疗。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与病魔抗争,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所以哪怕考虑到幸存者偏差存在情况下的积极情绪促进成功治疗的案例也是数不胜数的。这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隐瞒病情就是对病人好,而应该根据病人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具体的病情来做出综合的判断和选择。在面对重疾时,坦诚的沟通、家人的支持以及病人自身的积极心态,都可能成为战胜病魔的关键因素。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权利,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在艰难的时刻能够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选择,共同迎接生命的挑战。

上面的这种情况中家属不告诉病人真实情况更多的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但是自己先得知而选择悄然离去甚至克隆一个自己出来这件事感动了自己,欺骗了家人。这种行为看似充满了自我牺牲的伟大,实则是一种自私的逃避。首先从结果上来说,亲朋实实在在地失去了最爱的你,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改变不了是谎言的事实。这一切都不过是你自以为是的决定,完全没有考虑到家人的感受和权利。

而之后呢,连最后一程都没送上你的家人在多年后接收或者抽丝剥茧出真相时会怎么样呢?会感谢你真懂事?并不会!只会不理解你为什么那么傻,还会疑惑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人面对。那种深深的困惑和不解会像一根刺,长久地扎在他们的心中。他们会发疯般地探寻你最后的阶段是如何度过的,每一个细节都想要了解,每一个瞬间都想要拼凑。然后就是长久的自责,自责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在你的生前发现异常,为什么没有给予你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所以人们常说长痛不如短痛,短期的表面繁华如同过眼云烟般如梦泡影,关键是学会面对这份离别。离别是人生中无法回避的一部分,无论是亲人的离去,还是自己生命的终结。我们不能总是选择逃避,而是要勇敢地正视它。

这也是每个人或早或晚一定避不开的话题,先不说家人朋友们,就说自己本身吧,有多少人是可以在最后时刻冷静面对的呢?当死亡的阴影逐渐逼近,恐惧和不安往往会占据我们的心灵。然而,如果真能做到冷静面对,那一定是内心平和之人。他们在一生中,无关成败,无畏得失,总是前进着,饱含热情和对于前方的希望。

他们不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在面对人生的尽头时,他们能够回顾一生,无怨无悔。因为他们知道,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充实和有意义。就单凭这份韧劲,身前名和身后事都是一场绚烂的烟火。那璀璨的光芒照亮了他们走过的道路,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学会面对离别,珍惜当下,以平和的心态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

第二部分:那该如何面对这份离别?

最重大的悲痛莫过于失去一个人时的下意识地否认和解离状态,完全无法想象的痛苦真实发生时往往是表现出认为生活在开玩笑式的大笑。这种看似反常的反应,恰是人类情感在极度冲击下的一种极端表现。当那无法承受的痛苦如汹涌浪潮般袭来,我们的身心会本能地启动自我保护机制,以一种看似荒诞的方式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重创。这就是物极必反,因为此时如果哭,大概率会哭到整个人直接窒息。

所以身体的保护机制开始被自动调动,把脆弱的自己护在身后,也把这份过于残酷的事实关在了记忆的某个角落。我们的心灵仿佛筑起了一道高高的围墙,将那刺痛心扉的痛苦暂时隔离,试图在混乱与绝望中寻找一丝喘息的空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痛苦就此消失,它只是被暂时隐藏,等待着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和消化。

慢慢让主体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消化,慢慢接受事实。时间,这个无情又有情的治愈者,会以它独特的方式帮助我们抚平伤痛。它会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逐渐适应没有那个人的存在,让那份刻骨铭心的痛苦渐渐淡去,留下的是对亲人深深的怀念和温暖的回忆。

所以越是高敏感人群,越是心思细腻之人,越是会在亲人离世之时哭不出来。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敏感,对于情感的体验更为深刻和强烈。当亲人离世的噩耗传来,他们的内心瞬间陷入了一片混乱和迷茫。因为太难接受了,在他们的意识里知道这是去世了,以后见不到了,但在潜意识里,亲人只是睡着了,只是出远门了,一定会回来的。

他们的情感如同被紧紧压缩的弹簧,越是压抑,反弹的力量就越大。他们在内心深处坚守着那一丝微弱的希望,不愿意轻易接受亲人已经永远离开的事实。所以当身边的人哭天喊地时,他们会感到疑惑,甚至是感到奇怪。他们无法理解为何别人能够如此轻易地释放出悲伤,而自己却仿佛被冻僵在原地,无法动弹。

只是因为内心里坚定了一个念头,不能哭,哭了就真要告别了,但自己的亲人明明没有离开啊。这种自我欺骗式的坚持,是他们在极度痛苦中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害怕一旦流泪,就意味着彻底承认了亲人的离去,就会打破那最后一丝幻想的泡沫。然而,无论我们如何逃避和抗拒,离别终究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只有勇敢地面对内心的痛苦,释放出压抑的情感,我们才能真正地走出阴霾,重新拥抱生活的阳光。

所以为什么要安排这场集中的告别,就是因为要有个明确的分界线,让人们可以继续往前走。这场告别仪式,宛如一道清晰的界限,将过去与未来分隔开来。它不仅仅是对逝者的送行,更是为生者提供了一个心理上的转折点。在这个共同的圈子里,躺在那里的那位已经不会再陪伴在场的其他人走下去了。然而,今天来送他/她最后一程的这些亲人都是爱他/她的,这份爱深沉而真挚,充满了不舍与怀念。

也希望他/她能够走的安心,也正如一开始父母亲朋迎接他/她的到来时喜极而泣一样。生命的起点,充满了希望和喜悦,亲人们满怀期待地迎接新生命的降临。而此刻,在这终点的告别,虽满是悲伤,却也蕴含着祝福与释然。从诞生到离去,是一个完整的轮回,有始有终,充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从他/她的角度来看,一开始大家都在笑,只有自己在哭,那时候眼前还是一片模糊,不知道外面这么嘈杂的环境中是怎么回事。幼小的生命初临世间,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恐惧,只能用哭声来表达内心的不安。然后开始一步步地探索着未知的世界,带着好奇与勇气,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然后成长、成才、成家、成熟直至寿终正寝,这一路走来,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功也有失败。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充满了各种未知和变数。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学会了走路、说话,开始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能带来无尽的欢乐。当我们努力学习,追求知识,在学业上取得成绩时,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然而,面对挫折和失败,泪水也曾浸湿我们的眼眶。

最后的环节中,只有自己一言不发,眼前是一片昏暗,但由于最后才是听力的消散,所以在自己看完了这一生的走马灯时嘴角上带上一抹笑容时,身边的人却从小声地啜泣慢慢变成了大声地呼喊。在生命的尽头,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变得模糊不清,然而内心的回忆却无比清晰。那些曾经的美好瞬间在脑海中一一浮现,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黑暗。当回顾完自己的一生,也许会为曾经的经历感到欣慰和满足,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而身边的亲人,他们无法接受即将到来的离别,悲痛的哭声越来越大。

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飞速闪过,仿佛一部精彩的电影。有童年的无忧无虑,那时的我们天真无邪,奔跑在田野间,追逐着蝴蝶,笑声在风中飘荡;有青春的激情澎湃,怀揣着梦想,勇敢地追求爱情和理想,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勇气;有成年后的责任与担当,为了家庭和事业努力拼搏,承受着压力却依然坚定前行;也有暮年时的宁静与回忆,坐在摇椅上,回忆着过去的种种,心中充满了感慨。或许有过遗憾,或许有过错过,但在这最后的时刻,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曾经错过的机会、未达成的目标,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和懊悔的事情,在面对生命的终点时,都显得微不足道。重要的是这一生的经历,那些曾经的梦想与追求,那些真挚的情感与温暖的瞬间。每一次的努力奋斗,每一段深厚的感情,每一个温馨的场景,都构成了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