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6年1月19日。
再过一天就要进入这一年的腊月了,大寒节气紧随其后。
年关将至,冬也入极。
而舒城的冬日,却已是多年不曾经历这个样子的寒冷。
走在路上,迎面的风像是夹着一层层细密的凉针,扎在皮肤上,刺刺地疼。
赶工的行人纷纷武装了棉衣和羽绒服,早起的学生们更是戴上了厚厚的帽子和手套。
他们中有不少人穿着带有防滑底的鞋靴——适合踩雪的那种。
前一夜,舒城所在的鹿昌市及其周边地区突降大雪。
雪积得太厚,覆盖了路面的一切痕迹。
为了防止老人与孩子滑脚,减少事故发生率,天还没亮明白,小红房巷街道就临时组织了人手,忙碌起了三三两两手握铁锹的铲雪人。
身穿环卫服的大姐,也冒着严寒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自打小红房巷的90后这代人有记忆起,这个片区的垃圾就都是由这位胖胖的阿姨招呼。
由于她的一只眼睛患有眼疾,所以小红房巷的老街坊都称呼她眊(mào)子大姐。
眊子大姐每天的第一项工作——仔仔细细翻一遍“物资小楼”斜对面的那几只垃圾桶。
她会先把可回收的塑料瓶瓶和纸皮片片、可二次利用的一些就物品,还有能麦废折旧的一切东西捡出来暂存,然后再去沿街清扫。
清扫完街道,眊子大姐会将当天的拾荒所得带回家。
不过今天,眊子大姐捡到了一件……似乎……有些特别的东西。
一个黑色的塑料袋。
袋子有鼓鼓的差不多一捧大小,外表干干净净的,袋口扎得仔仔细细的,打结也挺讲究。
眊子大姐望着这个塑料袋,心里开始犯嘀咕。
这大雪刚停不久,垃圾桶里还有附近的地方都被白花花一片盖得严严实实,唯有这个黑色塑料袋没有沾上丁点雪渣,孤零零地墩在那儿,显得挺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