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修之中,武经修行需要吸纳玄黄之气,但文卷则更多的是沟通,与天地间的玄黄之气达成共鸣,借势而为。
而混元修行,不论是法易还是道极,却都需要吸纳混元之气,所不同的是,法易修行吸纳的混元之气,一不经脉络穴窍,其次,对血肉筋骨的滋养,也是少之又少。至于道极,同样不经脉络穴窍,却是极重血肉筋骨的滋养。
且不说道极,只谈法易。
既不经脉络穴窍,自然跟武经修行时吸纳元气的方式不同。
武经修行,靠的是身体每一处毛孔吸纳玄黄之气,每一股看似寥寥无几,但胜在毛孔数之不尽,也最大程度上削弱了玄黄之气对身体的冲击。
而法易修行,却是完全靠口鼻吞吐之间,吸纳混元之气。
混元之气本就狂暴,又是大股的冲击,对于口鼻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若是没有丝毫防备,轻则伤身,重则甚至有性命之忧。
这也是为何薛衣侯,在准备吸纳混元之气时,双手要不停的变幻手印的缘故。
所谓十指连心,外里看是双手捏印,但在体内,却能牵引出奇异的变幻,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汇聚于口鼻,让其处于充血的状态。
这个过程无疑是难受的,整个人甚至有种血管撑爆的刺痛。
当口鼻处于充血状态时,就会变得异常敏感,一经接触吸纳的混元之气,在功法的辅助下,便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引导,而不至于停滞,反噬己身。
至于功法如何辅助,却是因功而异了。
只说薛衣侯,此时催动的是一律阴阳分神录。
不同于武经修行,内、外经分离,法易的功法大多都是合归一体的,不仅可以吸纳混元之气,提升自身修为境界,同样也能用作攻敌的法门。
以曲谱为引创造的法易典籍,就很有特殊之处。
比如此时,薛衣侯修行一律阴阳分神录,要做的就是尽量的保持住心神的清明,浑然忘我,以脑、舌为媒,脑中记忆曲谱,然后靠舌的轻微颤抖,模拟出无声的音符。
如此,当天地间混元之气,经口鼻吸入后,流经舌喉,便会在舌尖有规律的颤抖中糅合,化无形之气为有形的音符,本质虽依旧是混元之气,但却如同水跟冰一般,化作不同的形态。
这个过程很像是前世码农指间的代码,从从无到有,按照规律排列后,就有了意义。
到此,有形的音符会变得凝实,凝而不散,短时间内,也就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不仅如此,在脑海曲谱的指挥下,借助食道、血管,最终汇于体内开拓出的“阳”地绛宫。
在这里还要解释一下,在吸纳混元之气时,薛衣侯脑海所漂浮以及舌尖所演奏的曲目,并非原版,而是倒过来的。
换言之,这两首曲子,无论顺、逆都能成曲,但作用却是不同。
倒演曲谱,可吸附、凝聚混元之气,并改其形态,帮助吸纳。反之,便可调动绛宫内存储的混元之气,同样先改变成音符的有形形态,最终传导到口鼻之处,其过程正好反了过来,至于作用,想来也就不难猜了。
一顺一逆,一吞一吐,便是此两曲法易功法的精髓所在。
随着日后修为精进,吸纳的混元之气也会越多,改变而成的有形音符也会越发的凝实,以至于量变引发质变,最终表现出来,施展时的威力也就有了质的提升。
另外,决定法易实力的因素,除了自身的修为以及所修功法的品阶外,相比于其他的修行,更加的依赖外物。
以薛衣侯而言,因为他所修习的法易涉及音律,对乐器自然就极为依赖。而这里的乐器,指的可不是一般的俗物,而是以天才地宝炼制,刻箓有玄妙铭文的法宝。
只有如此,才能承受住混元之气的外放,而不至于被侵蚀损坏,甚至还能起到增幅器的作用,甚至能达到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威力。
再说回薛衣侯,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打坐,修行吸纳混元之气,熟能生巧,倒也没出什么意外。
天地间的混元之气,受到吸引,在薛衣侯一吞之间,甚至化作缕缕青烟,长虫般钻入了薛衣侯的口鼻。
且不去说,吞掉这一缕缕混元之气后,在舌喉处发生的化学变化,只是这过程中的难受煎熬,就让薛衣侯连连皱眉,也滋扰着他难以完全的集中精神,导致效率并不高。
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至于原因,便是连薛衣侯都想不通。
口鼻充血,确实难受,但还不至于让人难以忍受,在薛衣侯想来,凭他的意志力,完全可以压制甚至一度忘却。
只有忘却,才能达到忘己,如此天人合一,在吸纳混元之气时便能事半功倍。
可事实却是,无论如何,薛衣侯都难以做到。
这也是薛衣侯皱眉的原因,不仅是吸纳混元之气,便是吸纳玄黄之气时,薛衣侯也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做到像过去那般浑然若定。
不论是武经还是法易修行,但凡吸纳元气,都需打坐,而打坐的最理想境界便是忘我,如此又被称作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