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重臣公叔本就不赞成与秦国结盟,这下更有了反对的理由,韩国境内驱逐张仪的呼声高涨起来。
公叔在与公孙衍的频繁交往中,对公孙衍的才华十分赏识,常常宴请公孙衍,商讨国家大事,有委以重任的趋势。
公孙衍针对韩国处境,提出了保韩国的万全之策,第一步就是拆散秦国与魏国的联盟。
秦、魏联盟一旦被拆散,韩国就安全了,因为如此一来,魏国无暇自顾,根本无力攻打韩国,而秦国出关又有魏国抵挡,也无法攻打韩国。
这可谓针对韩国与周边形势提出来的一个上策,韩宣王也不禁叫绝。
韩宣王认定了明确的目标,便马不停蹄为之奋斗,先是将国家重任委以公孙衍,随后又任其为相国,全权办理外交事务。
公孙衍大展身手的时候终于到了,他将他一贯倡导的合纵政策再次拿上台面。
此次,他的意图首先拉拢齐国,齐、韩结盟以后,凭借齐国、楚国的铁杆关系,楚国必然加入进来。
而赵国、燕国自然也会很识相地尾随而至,这一计策不仅完美,而且可行。
其实,根本不需要公孙衍的拉拢,齐国、楚国就已经与秦、魏联盟势不两立了。
秦国、魏国的结盟,让齐国、楚国甚是不安,对他们来说,一个秦国就已经难以应对,再加上魏国,那更是雪上加霜。
齐国、楚国公开反对张仪,要求公孙衍担任魏国丞相,在这样的呼声之下,魏王开始动摇。
面临这样的压力,张仪知道已经大失君心,唯有加快让魏王投向秦国的进程。
面临张仪咄咄逼人要求魏国投降秦国的建议,魏王更加反感,不满情绪终于爆发,最终下令驱逐张仪。
入魏四年之后,张仪在一阵唾骂声中灰溜溜地回到了秦国。
到了秦国的张仪,仍是一个香饽饽,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
尽管遭到暂时的失败,张仪扬连横的决心仍然没有改变,而事实也证明,连横对秦国来说仍旧是一个不错的出路。
秦国见张仪的连横政策没能奏效,敬酒不吃,那就只能吃罚酒了。秦惠文王再一次出兵攻打魏国。
秦军气势汹汹,以咄咄逼人的姿态开进魏国。
这个时候,公孙衍挺身而出,再倡合纵,这一主张立即得到了东方各国的支持。
毕竟,强秦都打到家门口了,再不联合起来,就只等亡国了。
公孙衍一时之间成了人人敬仰的大人物,齐国、楚国、赵国、燕国纷纷邀请他参与各国决策大事。
魏王见形势如此,也不甘于人后,对公孙衍的态度也来了个大转变,让其主持魏国政事,并授予丞相一职。
公孙衍春风得意,往来于东方各国之间,均被视为上宾,一时之间好不风光。
在公孙衍的倡导下,东方各国的合纵联盟再次形成,此次联盟有六个国家:楚国、齐国、赵国、韩国、燕国、义渠。
前面五国我们都有提到,暂且放置一边,话说义渠,乃是西方少数民族政权,与秦国相邻,而两国时战时和,关系十分不稳定。
当年义渠内乱,秦国趁此时机攻入义渠,一举拿下,自此义渠成为秦国的属地,但是这种隶属关系同样是十分不稳定的,秦国不得不随时应对义渠的叛乱。
公孙衍能够将义渠拉入六国阵营,这是走得非常有战略意义的一步棋。
义渠在秦国后方,秦国东进不得不有所顾忌,而东方各国又可与义渠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对秦国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六国同盟以楚怀王为纵长,初具规模,公孙衍的合纵政策小有成就。
但是这一看似强大的联盟实质上矛盾重重,这注定了此次合纵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