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只碗中的两滴血液都相融在一起的时候,所有的质疑都灰飞烟灭。
大臣宗室都认可了这对皇长子以及大公主的地位,赵祯自然也是十分高兴。
当即就有大臣提出,皇长子先前在民间长大,虽有范仲淹教导,但皇子又不是只能有一位老师。
况且现在范仲淹人还在杭州府当他的知州,总不能让堂堂皇长子,因为老师不在而失学吧,应该尽快安排德才兼备的老师继续教导。
此提议一出,轻易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有不少有意于竞争太子太傅之位的文臣,还当堂矜持而不失含蓄地向君王展示了一下自己渊博的学识。
对于自己手下这些文臣到底有多有才,恐怕在场没人会比赵祯更清楚了,后世所称的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便是出自他这一朝。
但通过在杭州一段时间的相处,已经足够让赵祯对自己这个儿子有一定的了解了。
他知道赵政性子务实,相当不喜夸夸其谈之辈。而且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他觉得自己这对儿女似对儒家的某些教条也隐隐有所排斥。
所以这老师的人选他还需要再斟酌一番,众人见状也只好暂且偃旗息鼓。
还不等皇子师的人选确定,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中,大家先等来了官家对于濮王一系的处置。
没错,不单是濮王本人,而是濮王一系。
濮王本人自然是抄家处斩没有第二种可能,他这一系的其他郡王、辅国公等也都不同程度的遭了殃。
多家被查抄,家产俱没不说,一家老小还被贬到了偏远之地,目测有生之年是没有机会再感受汴京的繁华了。
没有人觉得官家的做法有什么不对,毕竟朝堂从来都不是一个讲究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地方。
否则也不会有官员在犯下大罪后,或是满门抄斩,或是妻妾子女贬被为贱籍这种判罚了。
一人得道,固然能够鸡犬升天,但与此同时,当这人失势,其他人也得做好有难同当的准备。
再一个,这些受罚的濮王系宗室成员到底无不无辜,谁也说不准。
朝中聪明人甚多,自是不会有人去开这个口,况且官家还只是拿宗室开刀,与他们关系不大,他们就更是乐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宗室中倒是有人仗着辈分高,想要来赵祯面前替濮王一系,除濮王外的某些人说说情。
或许是拿人手短,又或许是那点兔死狐悲的心态在怂恿,但最终的结果是,他们非但情没说成,反倒自己还被赵祯撸了在宗人府的差使。
赵祯干脆趁此机会,一不做、二不休,将宗人府上下都换成了自己人。
如此一系列的动作,让那位尚还年轻的宗正看得是心惊胆战,再一次在心中坚定了跟着官家走不动摇的方针。
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事情仿佛都站在了官家和两位小殿下这边。
不过舒颜在听到消息后,却是难得的有了点后怕的情绪。
滴血验亲?开什么玩笑!古人不清楚,她还能不清楚这里面的猫腻到底有多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