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三年,赵五娘终是得了风寒,又加天花,终是没有熬过,没有看到丈夫蔡伯喈一子半女的那一天。
灵帝熹平四年,晚春三月,蔡邕上疏奏请皇上,请求废除限制士人为官的“三互法”。
初时,朝庭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幽、冀二州久缺不补。
蔡邕上疏奏曰:“伏见幽、冀旧壤,铠、马所出,比年兵饥,渐至空耗。今者阙职经时,吏民延属,而三府选举,逾月不定。臣怪问其故,云避三互。十一月有禁,当取二州而已。又,二州之士或复限以岁月,狐疑迟淹,两州悬空,万里萧条,无所管系。愚以为三互之禁,禁之薄者。今但申以威灵,明其宪令,对相部主,尚畏惧不敢营私况乃三互,何足为嫌!昔韩安国起自徒中,朱买臣出于幽贱,并以才宜,还守本邦,岂复顾循三互,系以末制乎!臣愿陛下上则先帝,蠲除近禁,其诸州刺史器用可换者,无拘日月、三互,以差厥中。”
臣光曰:叔向有言:“国将亡,必多制。”明王之政,谨择忠贤而任之,凡中外之臣,有功则赏,有罪则诛,无所阿私,法制不烦而天下大治。所以然者何哉?执其本故也。及其衰也,百官之任不能择人,而禁令益多,防闲益密,有功者以阂文不赏,为奸者以巧法免诛,上下劳扰而天下大乱。所以然者何哉?逐其末故也。孝灵之时,刺史、二千石贪如豺虎,暴殄烝民,而朝廷方守三互之禁。以令视之,岂不适足为笑而深可为戒哉!
蔡邑认为“三互法”妨碍朝廷选拔贤才,无论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还是对于朝廷的稳定,还是对于皇室的长治久安都有害无益,所以请求废除,而终是未曾得到朝野认可!
其实,当时朝野上下宦官当朝,一团污气。那怕是汉灵帝也得看人眼色行事,不然又那会说出“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的讨好话语!
朝廷自上到下都是买卖官爵,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社会矛盾严重激化,这蔡邕想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却也无力回天!
同时,蔡邕又和杨赐等人上书奏求正经文字,唯得汉灵帝认可允许,诏诸儒正五经文字,遂将儒家经典刻于石上。
由蔡邕等参校各家诸体文字的经书,用大红朱笔以古文、篆、隶三体书之,将春秋、周易、尚书、仪礼、鲁诗五经和论语、公羊两传写于四十六块石碑上,经卓越石工匠人雕刻,树立于太学门外,使后儒晚学咸取正焉,成为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后人称之为熹平石经,亦称汉石经,又因经文全部用隶书体书写,又称为一字石经。官立石经有极高的权威性,一时每天前往观看和摹写者将街巷都塞满,各家对文字的争吵也平息。
夏初四月,众多郡国大发洪水,更是民众死伤无数,大多田地被洪水淹没,颗粒无收,只有那些高地偏域或可少受牵连。
五月,丁卯,灵帝下诏,赦天下,令各郡、国受灾者,免收一半田租其受害十分之四以上者,免收全部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