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差,近几年成了新楚一个很时髦的职业,自从几年前开始建立邮局,扩张速度很快,现在服务范围,已经从州郡扩展到县城以下的乡。
这事能做成,前提当然是新楚多年来,不断进行基础建设,道路的拓宽,水道的清理,马匹的养殖,不然这事光是想做,难度太大。
从需求程度上说,那是因为人口移动频繁,识字人口上升,才有了写信的需求。
现在的邮局,基本已经从做到了乡镇,乡镇已经有了一个邮局,各个县的县城甚至已经有好几个投递点。
大城市的投递点,那就更多了,像在江陵城,投递点的数量就更多了,学宫就有好几个。
只需要在文具店买信封,邮票,写好信之后,送到投递点,邮差会把这些信送到邮局,邮局的人会将信分拣,由各路不同的邮差再送到各个不同的目的地。
现在肯定还不能把地址精确到每一户人家,邮差要了解当地,几乎都是当地人,他们知道信封上的人和他们的地址。
新楚发展到现在,尤其年轻人,绝大部分人都识字,即使没有进入军队,市场上也有便宜的识字教材。
识字的人增多,导致寄信的数量大增,费用又不是很高,邮寄服务发展很快。
这些事务,主要由新处成立的新楚国家邮政局管理,也成了国家服务的一部分,没有私人插手。
现在连政府的信息传递,也由他们负责,新楚境外的天水郡都有了邮局,宁州各郡的郡治都有了邮局。
主要服务对象,是这些在外当兵的人,他们要联系家人。家里有事,也能联系他们。当然大城市的商人,政府的各级机构,也是目标用户。
甚至江州都已经被拓展到了,江州的治所原本在武昌郡,武昌郡被新楚占据了,战后晋国没能拿回武昌郡。
这也是晋国有点忌惮新楚的原因,你们占了别人的地是真不还,打一次占一个郡几个郡,没打几次天下就没了。
失去武昌郡,江州的治所移到了豫章郡。
司马睿和新楚对峙,因为水军比不过,也维持龟缩在豫章郡,豫章郡没有在长江边,感觉安全些。
司马邺到了江州之后,把郡治移到了宣称郡的石城。
这些领域外的信件,费用很高,都是高价邮票铁两三张才能寄到。局势没有动荡,这些交流途径也还是安全的。
新楚的邮票有几种,郡内的信,低价邮票就可以送到,郡外的邮票,价格要高一些。
有政府的背景,寄信的价格倒不是很贵,算得上是便民服务。
传信这个事情,倒是一直都有,秦汉就有建立驰道,用马匹传递信息,驿站也给朝廷的官员在旅途中提供食宿。
新楚也是注重信息传递的,以前政府就有相应的信差,像成都到江陵的信息传递,就是由这些人传递。
建立国家邮局这个大公司,把相应的信息传递更快速化,产业化了,现在流动的人,主要都是商人和士兵。
商人要做生意,每年军队入伍和退伍的士兵,加起来十几万人,流动性很大,信息传递也很重要。
到了前几年,新楚才开始建立邮局,那是因为以前,地方的治理还没有细化,区域划分还不是很清楚。现在条件已经达到,相应的业务也就展开了,比如各地地图的绘制,也已经开始起步。
那些天赋有限,熟悉家乡,又不想外出冒险的退役军人,则成了最好的邮差人选,这活虽然收入也就平均水平略高,比种地稳定。
江陵最近的热点,那就是新律法制定完成,十月之后,全国将按照新法行事,旧法律失效。
效率这么快,因为这事本身不是临时决定的,多年来新楚的法学工作者们早已经做了准备。
早在去年,旧的律法书籍已经停止售卖和印刷,六月建国日这些法律通过,排版好的律法书籍开始大量印刷,准备投入市场和政府的相关单位。
这种大规模的律法更替是没有办法的,法律随便变动很麻烦,经过十年的律法实践,新的律法才得以诞生。
受此影响的事情倒不是很多,因为整体追求公正公平的律法精神没有改变。
像晋国的使节庾冰,特地对比了新旧两版的法律,发现没什么变化。
对于他们士族来说,新楚这种公正,那才是不公正的东西,不过他在江陵待了这么久,感觉也略略有点习惯了。
这样的律法也有一点点好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建邺平和,帝王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紧张,不是你欺负别人,就是别人欺负你,想办法欺负别人,人哪里有安全感。
士族们为了维持自己的位置,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愚弄百姓,新楚要让国民聪明,那就要付出代价,制定出他们认可的规则,这是必然的。
只是新楚待久了,他才知道司马睿他们的感觉,面对一个强大的敌人,只能铩羽而归,从三年前,江陵城的秩序不再由本地军队负责,公共秩序,改由职业的捕快负责。
本地的军队就和其他地方的军队一样,纯粹变成训练和学习军队。现在江陵就保留四万军队,其他多余的人员都移到了别处。
江陵每年都有八万新兵在江陵附近受训,成为军校的一部分,军校一举成为新楚最大的学校,师生加起来,人数高达十万余人。
不过士兵们只是在军校进行一年的短训,让他们初步习惯军队,一年之后,他们就会被分派到地方。
和他们命运不同,那些从学宫小学院毕业的上百军校生,他们三年毕业之后,到了部队就是军官。
他们想成为职业军人,在部队表现得好,才能回军校继续学习,成为军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