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院的教育令发下去之后,江陵的诸子研究院的这些士大夫倒是不用担心。
这些士人有两种,一种是主动向新楚靠近的,他们很多都已经转换成为新楚国籍,家里的子侄,不少人早就通过文官考试,进入的新楚政府做事了,比如嵇含。
那些小孩,都送到小学上学了,而不是和那些自以为是的士人,把孩子留在诸子研究院读五经。
另一种人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他们没有宣誓,成为新楚的国民,因为他们这样的人不多,其实也只是身份上的差别,日常生活都差不多。
但是要是遇到生死存亡,他们就只能排后面了。
他们还要做老家的郡里名族,虽然留在这边,但是还信奉道家儒家那一套,毕竟王青这一套,成与不成,从来没有经验,万一失败了,荆州王家必然死无葬身之地,他们看戏就行。
和那些离开荆州去扬州的士人们相比,他们大多在以前的晋国朝廷上的地位不高,去了扬州,别说当官了,吃饭都困难。
毕竟当时扬州的情况也不好,连基本的粮食供应都不足,很多百姓都在挨饿,没有朝廷的地位牟利,他们过得不会比庶民更好。
当时,石勒在北方还虎视眈眈,这些年,他们这些人也是被石勒,王弥这些人打破了胆子。
留在荆州,至少有饭吃,虽然钱不多,甚至还不如那些商人富足,但是表面看起来地位很清高,这种高人一等地位,让他们深深着迷。
而且做学问,荆州有着比扬州更好的学术环境,楚才学宫有大量的文献可供参考,每天和同为士人的朋友就是玩,呼唷,比在老家开心多了,爽到飞起那种感觉。
尽管他们来到江陵之后,很多人都生了孩子,长大了就可以送到学宫吃饭,还是能勉强维持体面的生活的。
但是有一点,突破了他们的底线,本来在他们眼里,女孩子不用接受太多教育,识字就行了。
新楚的规定,在新楚出生的孩子,就算是新楚国民。他们即便声称,自己不是新楚的国民,算是晋国国民。
可是身在新楚,他们也要受律法约束,即使是女孩子,也得送进学校。
可是从古到今,没有女人进官学的先例,但是如今他们也只能让步,让自家到年龄的女孩子也到学院读书。
不这样,送到小学院上学,他们更接受不了了,周围很多都是庶民家的孩子,还要不要脸了啊,自己女儿和庶民坐一起。
现在学宫的诸子研究院师生人数不少,维持在六百多人,多年来取得的成果也不少,考订了不少典籍。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宫规定在成都郡,南郡等地的六岁儿童必须要送入官方的学校上学。
但是没有说一定要上小学,但是没有强迫必须上官方的小学校,可以进入学宫的诸子研究院上学,留了一道口子。
民间大部分国民,不抵触把孩子送到学校上学,毕竟他们大都是士人口中的“庶民”,现在的日子比过去好多了,很多人甚至都开始有了积蓄,家里不仅耕种土地,还养了不少牲畜。
很多人相信新楚政府,也愿意把孩子送去上学,以前学校只有江陵有,要送孩子去上学,感觉太远了,几年见不到一面,舍不得孩子。
孩子也不一样,家里孩子多的倒是无所谓,就当孩子夭折了,孩子少的,舍不得让孩子去那么远,学宫的学生,大部分都来源南郡附近的郡县。
如今多年的建设,重要的城市地区,交通便利,不论是车还是船,去县城都不远。
如今,人们也主要是在县城附近的交通要道附近生存,坐上自家的牛车马车,或者选择坐船,很容易就可以去县城看自己孩子了,农忙的时候去县城,很方便。
因此,大部分人也都是支持教育的推广的,自古以来的文化习惯,大家也都知道,识字是少数人才能做的,现在他们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们当然是愿意配合的。
不过上学这事,也不是完全没有投入的,即使学校提供了食物,住得远的学生还提供住宿,可是家里也是要提供一些东西的,比如学生的校服钱,还要钱买文具。
教育的发展,文具等行业,也要开始发展起来了。
新楚现在向北方的主要事情,就是对秦州的渗透,本来在这边只是为了练兵。
关陇本是汉人聚居的地方,几百年来,随着胡人的内附,这里汉人的势力,其实不强了,汉人所占的比例不高。
别说这里,当初汉武帝的羽林军,来自汉阳郡,陇西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西河郡。
选的都是他信得过的良家子,现在这些地方,大量的都是胡人,刘聪家就在这里。
凉州的张家,祖上是先秦的西戎部落的一支,乌氏。北方就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草原上的部族,一个个兴起,然后衰亡。
这些年的战争,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胡人和汉人的融合失败,平静的手段无法解决,变成暴戾的相互仇杀。
匈奴,羯人的汉化,已经很深了,现在崛起的草原民族鲜卑人汉化较浅。
等到北魏的时候,鲜卑人汉化之后,草原又会迎来新的蛮族-柔然。
柔然之后的突厥,更是成了唐朝的心腹大患,吐蕃也是鲜卑人的后代。
这些草原来的游牧民族,离开草原之后,似乎就失去了生命力,只能选择汉化融入农耕民族。
而没有科学技术的加持,农耕民族是很难和游牧民族抗衡的,野蛮才具有战斗力,抛弃游牧文化,就代表这一支游牧民族的衰亡。
这片土地,向来是谁最有野性,谁就会占据优势。当初关东六国的经济文化,比秦国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