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几位院士专家的内部汇报会开的很成功,后续工作推进起来,自然就顺畅了许多。
首先是秋云材料研究所内有关室温超导材料的资料和研制设备都被秘密转移,以黄乐凯博士为首的核心骨干成员更是打包去了相关所需改造生产线的工厂。
在那里,黄乐凯博士等人需要解决碳铜金复合室温超导材料的批量生产问题,并使其在生产生活中更具有可加工性,同时降低成本。
至于这种材料的订单,那肯定是完全不需要担心的。
而留给林秋的,是材料所的不少新员工以及老院士承诺带来的那批核裂变的工程师以及研究员,还有后续一系列的荣誉以及奖励。
可以预见的是,黄乐凯团队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是肯定不会少了,至于林秋,甚至可能会有更高的奖项。
当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会考虑到资历年龄等等因素,可能性不大,所以猜测可能是国家自然科学奖可能性最大。
至于是一等奖还是二等奖,就不好说了,林秋对这个也不是很在乎,攻克了室温超导材料的这项技术,他就需要向下一个困难难题迈进了。
一个是自愈性的第一壁材料研制,另一个就是高温等离子体的湍流控制模型。
前者的研发需要材料研究所根据材料大数据模型先缩小研制范围,之后林秋会根据项目进度,提供自愈性材料所需关键要点的启发。
在核聚变发生时,大量无电荷携带的中子会对反应腔内壁造成破坏,使得反应不得不中断,而这是磁场控制所无法解决的。
而采用自愈性材料,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高温和高压的环境,其次才是高能中子带来的破坏。
前者林秋觉得如今日益成熟的材料研究所在有部分国内EAST实验数据的情况下,进行针对性研发并没有什么问题,至于后者,他也早已有了解决方案。
即这种自愈性材料必须具备可吸收高能中子能量的能力,并且可以将这种能量用于自身的自愈,如此一来,就实现了材料本身修复所需的闭环。
当然这个同样需要契机,林秋虽然知道方法,但实验依旧需要经验丰富的团队去一步步实现,再急也没有用。
倒是高温等离子体的湍流控制模型,林秋可以着手开始做了。
经过国院的资源调配后,国内最新一批的核聚变实验数据已经送到了他手上,同时来自法国国际热核聚变项目(ITER)的实验数据也到了,虽然林秋不知道后者的数据真实性有多少,但双方比对之下,他相信对湍流模型的建立会有很大的帮助。
工作顿时变得更加忙碌了,林秋甚至不得不将公司的很大一部分事务交给苏烟云和余思佳两人去做,自己的更多精力则全部投入到了科研当中。
“还没睡啊?”
夜很深了,苏烟云拿着咖啡穿着一身丝质睡衣进来,看着仍在桌案前埋头计算的林秋,心疼不已。
“嗯,虽然ns方程的最终证明是我解决的,这世上也没有人比我更懂它了,但复杂的湍流模型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即便是超级计算机都未必能胜任,我现在也在追求一个简化的过程。”
林秋接过苏烟云递来的咖啡喝了口,也趁着这个空档,舒展了一下身体。
苏烟云搂住他的脖子,笑道:“真不知道你这脑子怎么长的,超级计算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解决。”
林秋看了眼自己如今面板上都已经近乎顶格的数据,微微一笑道:“只是运气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