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8章 绣花战术(1 / 2)春秋:杞人不忧天首页

侍卫队在演练过程中的收获,远远超出姒安的预想。

尤其是正的进步,能让公冶大夫这位沙场宿将,放下自己的骄傲,承认自己不如未来的正。

为了能够继续磨炼正,提高他的临阵指挥和布阵能力。

姒安征求公冶大夫的同意,把临时兴起的演练,变成每天的日常训练。

公冶大夫麾下的老兵,轮流与宋文和正交手。

随着时间的流逝、宋文和正的进步,以及不能拼命的前提下,双方进入势均力敌的状态。

宋文不断摸索,成功整理出一套专属于他的进攻体系——交替进攻法。

一条战线上,能够容纳的交战士兵有限,通常都是前面的士兵倒下,后排的士兵才能补上,投入战斗。

若是前排倒得太快,第二、第三批次也没能挡住,后面的队伍也不用在挣扎了,全军十有八九已经进入溃败阶段。

列阵对抗中,前排士兵的素质,就像刀剑的刃,怎么加强都不为过。

宋文通过自己的调整,成功让两队侍卫,能在战场上进行细致化配合。

前队发起攻击的同时,预留后对插上的空间。

一波攻击以后,前队停下前进脚步,让后队通过预留空隙,冲到前排,代替前队,发起进攻。

前后两队交替进攻,交替休息,使得队伍的正面进攻如同潮水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

虽然预留间隙,会减少战线上的交战士兵数量,但只要前队足够硬,能够顶住最初的冲击,给后队插上的机会,局势会瞬间逆转。

齐国老兵第一次战败,就是败在宋文这套精细的绣花战术手里。

他们用自己的第一次失败,帮助宋文完成自己的蜕变。

一直陪在姒安身边旁观,充当解说的公冶大夫,被宋文的骚操作秀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公冶大夫认为,宋文的这套战术,能不能实战?”姒安问道。

他经过分析,认定宋文的战术没有问题,具体能否实战,还需要经验丰富的公冶大夫,做出评判。

“宋文的战术很厉害,要求也很苛刻,能不能在战场上使用,取决于宋文在真实战场上,能否指挥士兵,准确执行他的战术,士兵有没有侍卫队这么良好的执行力,支持他的战术实施。”

公冶大夫认可宋文的战术,但他不认为,杞国能提供足够多的精锐士兵,给宋文打一场战争。

“也就是说,”姒安想了一下,“战术没问题,只是对主将和士兵的要求很高?”

“战术没有问题,”公冶大夫说,“宋文的战术,对士兵素质要求很高,如果有一大批满足战术需要的精锐部队,平推也能取得胜利,没有必要强行使用这套战术。”

“如果强行使用,会有什么后果?”

“战术过于复杂,指挥难度会大幅度提高,一旦指挥混乱,能赢的局势都可能会输,不如稳中求胜,来得实际;

公子别看宋文现在能指挥若定,不出纰漏,真正到战场上,到了要命的时候,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紧张情绪,从而影响实际效果;

真实战场的规模,会比演练大几十倍,混乱和嘈杂声也会随之提高,命令传递必然会有时间延误,我经历过的很多大规模战役,简单命令都无法及时传达,如此复杂的指挥,出错的可能只会更大。”

公冶大夫的话,给姒安浇了一盆冷水。

战场上的紧张情绪,是日常训练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靠实战锻炼,习惯成自然。

有专业训练和医疗兵的保驾护航,提高新兵的战场存活率,养成习惯不是问题。

只要存活率足够高,老兵和精锐的培养速度,足够满足宋文的需求。

真正麻烦的问题,在于战场上的命令传递。

淝水之战正是因为战局太过庞大,命令传递缓慢,控制不住一传十,十传百的战败流言,导致大军还没开战,退着退着,就演变成了大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