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记书局是一家私营的小书店,店主是个有浓重口人的山西人,一个秃顶矮墩墩的胖老头,还有個闺女跟他一起打理店面,总爱梳着大辫子,大长脸上还有几粒麻子。
店里虽也卖各类新书,但主要经营的还是小人书,既可以出售,也可以坐店里租着看,看一本只要一分钱,如果要想租回家看也行,但是要收押金,而且是二分钱看一本。
杨谚倒也不是对看小人书上瘾,主要是有个收集的癖好,有一本就想收集全套的,先前杨家有一本《西厢记》的小人书,让缺乏娱乐活动的杨谚也看得津津有味。
而无意中找到曹记书局,简直是让杨谚如获至宝,成套的小人书恨不能全搬家里去,只不过为了低调,隔三差五的在帮厨回家路上才会进来买个两三本积少成多。
他也不是为了钱,这东西哪怕真的攒到后世也值不了多少钱,杨谚就是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干,多少能有个乐趣在。
推门入屋,书店里有好几条大长凳——其实就是两头垫着砖块儿,中间架着一条木制的大横板,能坐十几二十个孩子。
墙上贴着小人书的封面,可以根据封面选择要租的小人书。
“呀呀,你可来了,快来快来,看看这是甚。”门口就是柜台,柜里正是曹老板,杨谚来过不少次了,算是熟脸儿,所以说话比较随意。
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堆儿里,因为杨谚只买不租,算是出手极为“阔绰”的,自然让人有印象。
曹老板当即拿出两本书道:“五三版《白三国》特意给你找的,看看怎么样。”
杨谚隐约记得有一套很出名的《三国演义》小人书,就是五十年代出版的,教员看了都说好,在后世很有名,所以他就交待过曹老板为他留意一下。
其实杨谚这是抛媚眼给瞎子看,他说的那套《三国演义》明年才会出版呢,而且不是一口气都发行了的,是直到六三年才出完的。
而曹老板居然神通广大的给他找了另外一套《白三国》,杨谚拿过来一看,一共两本,一个是《长坂坡》,一个是《关羽之死》。
杨谚自然是不知道两套书的差别,以为这就是自己印象里的那套书了,看着两本崭新的小人书,喜滋滋道:“行,我要了。”
曹老板也高兴起来,临了关门还做成一门生意,忙翻过小人书的背面,那里写着价格:“你看,官方标价三毛二,两本我收你六毛。”
价格写的是3,200,五三年当时还没新币改革,换成现在的币值,正是三毛二,杨谚面露难色道:“赊账行不行,我这就五毛了。”
其实他全身身家一百六十多全在仓库里呢,意念一动就能拿出来,但他想塑造的是钟爱小人书,不惜倾尽零花钱的形象,而不是人傻钱多的烧包。
老主顾总要多给一些宽容,曹老板只是在柜台的本上划拉了两下,便道:“没问题,两本都拿走。”连杨谚叫什么名字都没问。
杨谚连连道谢的交了钱,把书拿在手里,迅速出了店门,再不回家就真落锁了。
京城的街道已经有路灯了,宣统三年的时候,城里的街道路灯中已经有六百多盏了,而且都是电的,虽说数量还是不太多,但是紫禁城周边这几条街还是能顾及到的,要不然卢园也不能放心他自己天天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