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视角 装逼利器(1 / 2)这个导演要谢罪首页

陈一鸣详细解释了自己修改分镜的想法。

他也知道自己的朝令夕改积累了很多埋怨,因此这回他采取了迂回策略。

没有直接谈运镜细节,他反倒说起了驻组的来自“巨石工坊”的工程师。

“王工告诉我,这几年国内特效技术的进步非常快,特效创意不谈,只说烧工时的常规特效,已经不亚于海外的先进水平。”

桑平和保罗压根儿不搭腔,只是侧身斜眼瞅着他,一副“我就看你怎么忽悠”的样子。

陈一鸣并不尴尬,拼脸皮厚度他还没虚过谁。

“所以我想做一段不同于以往战争片的开场戏,没别的目的,就是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秀一秀技术。”

听到要玩儿技术,两个摄影师才来了点兴趣,好歹给了陈一鸣一个正脸。

“纵观影史,一镜到底的电影确实少,但长镜头开场的电影可不少,二位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不需要翻译的桑平率先点了点头,稍后保罗也连连颔首。

是个导演,多少都有些艺术追求,特别是作者型导演,尤为注重技法探索和主题表达。

而长镜头开场是一种公认的炫技方式,毕竟全片一镜到底不仅难拍也没甚必要,只在开场秀一段几分钟的长镜头刚刚好。

陈一鸣铺垫到位,这才亮出主题,“咱们不能自己觉得全片一镜到底就有多牛掰了,那是自我陶醉,甚至是自我麻醉。

观众可没有主创的上帝视角,他们就是来电影院放松的。

影评人同样没有上帝视角,他们只能看到一段流畅而又平庸的长镜头开场。

我们能借此先声夺人吸住眼球吗?我觉得很难。

所以咱们必须更进一步,把开场的长镜头提到全片高朝那样的地位,搞出一段别人想不到、拍不出的炫酷移动长镜头,那才配得上《1951的影史地位。”

“桑老师,保罗,你们不想名正言顺、众望所归地横扫今年下半年的最佳摄影奖吗?”

陈一鸣说到这里,两人终于为之动容。哪个当摄影师的,能拒绝得了这种诱惑?

鱼儿已经咬勾,可以考虑收杆了。

他拿过祥瑞的随身笔记本,翻到一个空白页就开始画草图。

这是给内行人看的概略图,因此他画得非常“写意”,六七页的运镜示意图,只花了几分钟的时间。

桑平和保罗凑上来,陈一鸣指着笔记本给两人解释。

“二位请看,由于开场戏要安排两次全景以便带到远景的山脚以及背后的树林,我们的运镜其实是受限的,不是一推到底,而是有推有拉。

我推演过,如果我们按照推拉推拉的节奏运镜,整场戏会十分呆板,而且目的性过强,一点儿也不高级!”

在祥瑞给保罗翻译的空当,桑平对陈一鸣说道,“小陈,我觉得

保罗同步插话,“陈,我建议抽帧或是跳帧,镜头更加聚焦,省略掉不必要的镜头运动。”

陈一鸣没有回应两人的建议,而是翻过一页继续讲。

“我的调整方式,是加入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注意到两人正确接收到自己的信息并开始集中精神,他才进一步解释。

“最初的设计中,这场戏只有两个视角。起头是摄影机的

我认为,这才是我们三个都感觉运镜呆板的关键原因。

主角入镜之前的内容,全景、车行、车停、司机下车再上车、群演入镜、抢险,信息太多时间太长,摄影机的单一视角HOLD不住。”

陈一鸣翻到

可以是老鼠,但我更希望是松鼠,毕竟红眼睛的老鼠出现在一部战争电影里,象征意味过于直白,同样不够高级。”

桑平马上就明白了陈一鸣的意图,电影拍摄引入动物视角虽然不常见,但也不算太稀奇。

陈一鸣这么处理,不存在任何主题指向,不过是增加一个把摄影机拉到低机位的中介而已。

桑平提出疑问,“动物可不像演员那么听话,驯化的松鼠不好找吧?”

陈一鸣等祥瑞翻译完,才继续翻下一页。

“我们可以通过后期合成加入

我问过巨石工坊,两种处理方式他们都有技术储备,不过最终的呈现效果各有短板。

前者在于松鼠的微表情可能不够细腻,毕竟松鼠不是演员;后者则是现有技术对毛发的模拟还有缺陷,因此真实性上会略逊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