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后来有了分工,即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如:諭喻。
、古今字是几个字意义分化。
6、异体字的几种情况:
、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淚。
、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敕攴勅力、歎嘆、絝袴。
、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綫線、暱昵。
、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或写法。如:慚慙、和咊花芲。
、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的情况。如:諭喻。
7、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
、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后代读音相同但古音不同。如:寘置、寔實。
、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如:雕彫凋、遊游、修脩。
、通用有条件限制,意义广狭不同。如:亡無、沽酤。
8、繁简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徵、余餘。
9、简体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今天我国通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
10、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
、绝大多数的简化字跟繁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只有少数是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四的关系。
、有些简化字可从古书中找出根据,古代已经有了这些字。其中有些是本字,如舍捨、网網、气氣、启啟有些是异体字或通用字,如粮糧、礼禮、荐薦、夸誇、踊踴。
、最值得注意: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本来词义毫不相干或明显有别,仅仅因为同音而被采用。这就是说,古书中本来是有分别的两个字或三个字,经过简化后混为一个了。如:后後、适適、征徵、余餘、几幾。
通论七
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系词判断词“是”。
在秦汉以前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再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如“臣之所好者,道也”。
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类型:
、两种典型结构:用“也”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
、指示代词“是”,作判断句的主语。如:是社稷之臣也。
、指示代词“是”,作判断句的谓语。如:汤之问棘也是已。“是已”略等于“是也”。
、指示代词“是”或“此”复指前面提到的那件事情。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类所讲的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如: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之愿也。
、主语所指的已在上文出现,故省略主语。一般在对话里。如:子曰:隐者也。
、谓语前常用副词“乃”加强肯定,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声明的语气。这个“乃”相当于现代的“便是”“就是”。如:吾乃梁人也。是乃仁术也。
、谓语前常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它不是否定性的系词。可译成“不是”,但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如:是非君子之言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最常见的活用法:采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解释原因。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