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取消士子待遇,永业田?”
“这是乱政,天下有识之士必将反之。”
当天,圣旨传达天下。
一月之后,旨意传达各个州府治所。
朝野内外一片喧沸哗然,明里暗里的各种喧嚣怒喝之声不绝于耳,整个大明仿佛一瞬间进入了风声鹤唳之中,山雨欲来。
锦衣卫和东西两厂的探子,每天收到的都是不好的消息,让他们焦头烂额。
严嵩和张升也为了这一次的风波而疲于奔走,他们也没有想到陛下会如此果断出手,乘着灭国之威直接摊牌改革。
不过好在一切尚在可控之中,虽然引起了天下读书人的不满,可毕竟大势在朝廷,在那位皇帝陛下手中,他们也只能写写歪诗暗讽,排解心中怨愤。
其实,自从朱厚照强势收拾了天下文人心中的圣地孔府那次开始,文人的嚣张气焰,已经被镇压的所剩无几了。
现在的反抗声音相比起从前来,看似凶猛实则不过是无能的宣泄,真正的危机,从来都不是这些读书人。
而是他们手握笔杆子,恶意曲解煽动大字不识的百姓,那才是最可怕的。
朱厚照从来没有把读书人当作是对手,他真正担忧的从来都是在民间百姓身上。
严嵩和张升之所以疲于奔命,就是因为那些百姓的无知,张升门生故旧遍布天下,一封封信件也跟着圣旨一同到达了天下各地,替皇上稳定天下人心。
这就是作为三朝元臣的作用了,可惜朱厚照至今没有启用他,不然,他也是四朝老臣了。
严嵩整日游走在各大读书人之间,谈笑风生,实则是个十足十的内鬼,读书人中的败类,比如。
哪个人今天约见了谁谁谁?说了什么对大明和皇上不好的话。
哪个又密会了朝中大臣,他也参与了其中。
这一切,都被这个气度不凡,新晋的侍读大人给一清二楚的探知。
要是当严嵩的真面目暴露的那一天,不知道天下读书人又会是怎样的表情呢?
皇宫。
朱厚照看着手中的奏报,面无表情,淡淡着地道:“果然百无一用是书生啊,你们果然没有出朕的预料啊。”
淡淡地说完,直接扔下了手中的奏报,再也懒得看一眼。
转身对着刘瑾吩咐道:“刘瑾。”
刘瑾赶紧谄媚讨好的上前道:“奴婢在,皇爷有何吩咐?”
朱厚照笑着打趣着道:“用修半月不曾进宫了吧,那家伙现在是着魔了,你去安排一下,他不来见朕,朕就去见他吧。”
刘瑾闻言,心中一阵羡慕,内心自语,这杨家两父子真是好圣眷。
“奴婢遵旨。”
天下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朱厚照却丝毫没有担忧,每天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一脸的轻松。
现今,已经不是弘治先帝的时代,几个文人墨客写写歪诗,几个大臣哭几下就能让先帝妥协的时代了。
正德的年号虽然是一种暗讽,可是作为后来人的朱厚照却毅然的选择了这个年号,他要让这个年号不再是讽刺,而是一种骄傲。
让每一个大明后世之人,都为之骄傲的年号,就像是洪武,永乐,宣德一样,让后世子孙每一个读到这个年号的时候,都能想起有那么一位正德帝,文治武功之盛,旷古绝今,功绩不输大明历代先帝。
他已经做到了武功,可文治还在努力中,这一次,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要是他能成功,文治上,也能达到一个前无古人的功绩了。
就看朱厚照究竟能走到哪一步了,他还要想着去浪?就他这个搞法,只怕毕生都做不完吧。
不管朱厚照如何想法,这次的风波确实是他登基以来最大的危机了。
百姓的不理解,因为他们投献后,就可以不用再缴纳粮赋,为何投献屡禁不止,还是有大量的老百姓投献,就是因为粮赋。
现在皇帝一道圣旨,读书人可能不再有从前的待遇,那么事情就回到了原地,老百姓又要面对粮赋了。
所以,这对老百姓来说犹如无妄之灾,投献可以勉强维持基本生活,粮赋的重担可以躲避,现在却躲不了了。
百姓的怨气,就这样被朱厚照激发出来了。
士绅和乡绅士子们总算是出了一口怨气,这可是你朱厚照自己作死,怨不得我们了。
我们的哭诉你可以不理会,那么天下百姓呢,你,也可以不理会吗?
就在他们他们殷殷的期待中,河北,河南,山东,两湖等地,有村民与收粮的小吏冲突,死伤数人。
事情愈演愈烈,甚至有两湖的百姓百十人就敢冲击县府,还赶走了官员,这就离了大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