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1章 宋室封爵(1 / 2)霸王!首页

第361章 宋室封爵

诸葛亮在疑惑之中很快被尚宫局的宫女带到了垂拱殿。

灯火通明的宫殿内,他一眼就看到了坐在龙榻上的那个孤独的高大身影。

天子如今已过不惑之年,但身形依旧高大。

宋制的衮服,以朱红色锦绣制成,在边缘处绣以金线玄鸟,衣宽袖广,飘逸如神仙。

在这宽广的服饰穿在当今天子身上,显得其格外的高大雄奇,壮气凛然。

正当壮年的天子权威,也是当今天下任何人都不敢挑衅的。

开元十一年以来,天子屠戮的异族、镇压的叛乱、清理的列侯、公卿不计其数。

凡是与天子为敌的对手,无不身死族灭,明正典刑。

包括宗室中被封为广博候的孙暠,这是吴兴王孙静之子。

宋室建号,天子登基之后,乃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

孙暠封爵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有功于社稷,能封诸侯王,结果封爵的露布一公布,他才封县侯。

作为统帅,他最怕的是朝廷战和不定,催迫他更改作战部署。

孙策微微颔首,说道:“不错,朝廷纷纷嚷嚷已经有数月之久,孤打算一举结束此议。由卿率军前往辽东,解决辽东之患。”

待诸葛亮入座之后,孙策说道:“朕召卿来觐见,卿可知何事?”

孙静向来明哲保身,出现这种事,他完全恨不得与孙暠撇清关系。

他怕是恨不得把所有列侯以下的宗室全部一举肃清,给帝国节省财政。

尤其是名将,率军远征,哪怕经雪山,历高原,越荒漠,绵延数千里,也能咬牙坚持,一举灭国。

结果他非但不收敛,反而惶恐以为事情暴露,直接起事。

诸葛亮见到天子也是立即恭敬的行礼:“拜见陛下,恭问圣安。”

诸葛亮作为太子系核心中的核心,闻言立即起身,恭敬的拱手回道:“陛下圣德,臣必效死命,一举摧破公孙氏。”

所以现在是孙策帮子孙后代们把骂名背了,后代则省了沉重的宗室压力,可以更容易的改革中兴。

“此乃立威之战,明明白白的告诉世人,我大宋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但孙策怒的是他死的时候,都没有人为他求情,让自己坐实了刻薄之名。

不过因此则导致,许多宗室对孙策十分不满。

包括他的父亲吴兴王孙静。

孙策看向诸葛亮,凛然说道:“若凡事皆因物议而废,这天下将无事可成。辽东固然强盛,可公孙氏之流,又如何能与卿等相比。朝廷还没有虚弱到,连数万部队的损失都无法承受。”

但谋事不密,他要造反的消息,在建康已经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了。

数以千计的亲戚,其中百分之九十九,他一生中都没见过一面,却年年发财政养着,就可知他是什么态度。

作为将领其实不怕打仗。

就像当今太子若将来即位,其兄弟亦必然都已被封为诸侯王。外界皆传孙策刻薄寡恩,但再刻薄,也不能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不封王,而封诸侯。

“我们这一路从乱世走来,一身血,两脚泥,还是由我们去打出個百年太平吧。”

他只是担忧的问道:“如今朝中物议纷纷,且辽东正当强盛,陛下已经决断乾坤?”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率军前往辽东,诸葛亮是并无惧意的。

诸葛亮也没有装糊涂,躬身回道:“臣乃武官,故必与征战相关,以臣所想,应是辽东之事。”

再往下重孙就只能封乡侯了,最后孙策见都见不到的第五世只能封亭侯。

其他人则因孙暠跋扈桀骜,与其素不亲善,根本不愿冒死为其求情。

于是被将军董袭一举击破,押回建康,明正典刑。

提前两年,朝廷就知道了这个事情,只是孙策不想计较,让御史台派了两名御史前去督训他。

且朝廷当中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从辽西出兵往辽东,两千里沼泽之地,稍有不慎,的确会损失惨重。

按宋官制度,武烈皇帝兄弟能封诸侯王,其兄弟之子就只能封诸侯。

但这些封王的儿子们,如果没能继承大统,他们生的儿子则都是封爵列侯。

“动摇国本之说,只是大臣的危言耸听。朕就是要让天下人看的清清楚楚,我大宋就是能摧敌于强盛之际。”

所以孙策压了这个案子整整两年,才不得不在一片要求明正典刑的声音中,盖印通过,将其处死。

自是充满了怨怼,在封地常出言不逊,甚至密谋造反。

“朕安,免礼。给武乡侯赐座。”

其实他死不死,孙策一点都不在意。

而说完这气吞万里的宣言,孙策凝视着诸葛亮,淡淡的说道:“辽东,早晚要打。我们这一代人不打,就要子孙后代去打。”

孙策点了点头,说道:“朕会鼎力支持卿前往辽东。”

这使得当今朝臣愈发敬畏天子的威刑。

等大宋的第六位天子登基,他怎么可能跟出了五服的一个陌生人还有什么亲情。

鼎力支持!

这可不是一句虚言。

所以孙策接下来的话,直接如惊雷般炸响在诸葛亮耳旁:“尚宫令身体不适,需要休养。朕已经令辛才人代其主持尚宫局事宜,右相会全权负责辽东后勤事宜。”

辛才人也就是辛宪英,这位被誉为算无遗策,言必依正,当是列女中第一流人物的才智之妇,今岁刚十七岁,入宫任才人两年。

才人如今还不是皇帝配偶,只是内宫官爵系统的一级。

宋制,内宫女官与外朝文官有不同的晋升体系。

才人就是女官中很正经的职位,负责掌管文书,钦御前文书,并在尚书台、三司使、御史台和五军都督府之间传递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