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6章 分水岭的细雨(1 / 2)中华艺魂首页

一辆七座的商务车在四川盆地的岷江大桥上飞驰,山坤边开着车边哼着小曲儿。一路上有些无聊,他得让自己保持时刻清醒的状态。前方,就快到达他们的下一站了。

拍摄完荥经砂器后,林可凡的队伍并没有打道回京,而是折身来到了泸州,一个被酒香浸润的城市。在这里,林可凡要拍摄一门经常出现在诗歌和画中的手艺。

车开到了泸州的一个小镇——分水岭。到达时,天色还不晚,林可凡下车后径直朝着一个方向走去,似乎这里的一切他都十分熟悉。箫玥跟在他身后,其他人也都加快了脚步。

“可凡哥,你来过这里?”山坤小跑上去,好奇地问道。

“没有啊。”

“你没来过?那你不导个航,万一走错了呢?”山坤一阵担忧。

“你看,这个镇子就这么大,我们走的这个方向是主路,其他都是小巷子,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林可凡停下脚步,反问道。

“那倒也是,嘿嘿。”山坤摸了摸后脑勺,忽然发现自己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

分水岭镇是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主街道两旁是一些小商铺,每家每户的店主人正坐在门口烤火。四川盆地的冬天很冷,室内没有暖气,冷到人们都不愿把手伸出来,只想一个劲儿地往火盆的方向靠。看到有人来买东西,才笑着站起来。

林可凡一行沿着街道往前走,这条马路和一段水泥坡面竟毫不违和地连在了一起,沿着水泥坡面再往上走,又是一段平直的青石板路。

看到青石板路,林可凡便知道,他要找的地方,不远了。

果然,走了几分钟,似乎走到了青石板路的尽头,一排低矮但整洁的青砖木瓦房出现在了他们眼前。虽然是白天,但这排木房里都开着灯。每间房内摆放着几百把油纸伞,有的撑开放在地上,或悬挂在天花板上。有的紧紧收拢,整齐摆在货架上。每间屋都有一个人,慢悠悠地整理着屋内的东西,从里面传出来一股淡淡的油墨味,这是油纸伞独有的味道。

这排木屋上方有一张长长的匾,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毕氏油纸伞厂”,箫玥抬头,忍不住读了出来。

眼前的一切和林可凡想象中的一样:安静的老街,干净的小巷,一排青砖瓦房,以及轻编细织的制伞人。

这才是和油纸伞相配的环境,林可凡心里想着。

一位带着眼镜的老者迎了出来,他大概五十多岁,穿着一件中式盘扣大红色上衣,眉毛粗长有力,眼神坚定,从他的五官之中不难看出他一贯待人处事的严谨。

“毕老师,您好!”林可凡上前微笑地打招呼。

“一路辛苦了,快进来!”他热情地握住了林可凡的手,陪着他们往里走。

这位老者叫毕元寿,是分水岭镇毕氏油纸伞的第六代传人。

中国会做油纸伞的老艺人有很多,各地选材、做法都不不一样。分水岭这个地方做出来的油纸伞叫分水油纸伞。分水油纸伞区别于其它油纸伞最大的特色就是,伞身只用一张完整的纸制作出来,不需要任何拼接。

看到眼前的一切,林可凡很高兴,特别是看到“毕氏油纸伞厂”的这块匾时,林可凡更是止不住地欣慰。以往所见到的大部分手艺人,少有集中生产,专产专销的概念,他们往往只能在自己的小作坊里勤勤恳恳地完成一件手艺作品,然后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有人来把他们买过去。这种生存状态,无疑会让他们今后无饭可吃。

但对于毕氏来说,既然他们有能力集中生产,那便可以实现专产专销。这不仅对于手艺人来说是好事,对于这门手艺来说,更是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