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9章 祖孙(2 / 2)朱元璋:大孙,求你登基吧首页

朱雄英也快速的翻开那些奏折。

发现倒霉的还真不止雍正皇帝一个。

早前的朱元章也受过这种苦这种累。

当时还一度下令。

那些啰里八嗦的奏折和无关紧要的,不许再次上奏。

但只是简单的三令五申,压根没起到作用。

各地官员该怎么上奏还是怎么上奏?

气的朱元章当时就流放了几个官员,尤其是那种作者里边竟写一些无聊事情的。

但任何事情和举措都会有巨大的影响力和不良榜样。

很快官员门便有些杯弓蛇影。

有事也不会在进行上奏。

一生精明无比的朱元章也瞬间发现了问题。

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

如果官员们因为自己的惩罚而害怕。选择了不将底层的事情事无巨细的向上汇报。

这样如同断了皇帝的耳目。

让朱元章身处九五之尊,地位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全国各地发生的一些事情动态的牢固掌握。

这样可不行。

朱元章随后又亲自下旨,反思了自己这一不当举措,并将那些在奏折里头罗里吧嗦的流放官员给召回。

隔了好几个月。

全国各地的官员这才恢复了之前的上奏态度,这才放心大胆的将全国各地发生的一些事情,事无巨细地写在奏折里头。

烦是烦了一点。

但现在可以对全国各地的一些事情能够完全掌握。

看着翻看奏折的朱雄英,明明是个年纪小的娃娃,此时此刻却是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

朱元章不由一阵好气好笑。

“大孙呐!想来你也看到了吧,这批阅奏者可不是一件好差事,你看在奏折里头啊,写什么的都有。

偏偏还不能说什么!要是一生气啊,说不定就断了言路!

如此一来也不利于君王治国。

仔细想想,烦都烦死了。”

朱雄英耐心的翻开奏折,一目十行扫视而过。

朱元章说的也没错。

做皇帝其实也不算是什么好差事。

哪有做一个混吃等死的太平王爷来的痛快!?

作为帝王。

掌握了天下无双的权柄,自然也要承受着曲高和寡,巅峰寂寞的悲凉。

人生哪有什么完美可言。

翻开奏折,朱雄英一目十行地扫视而过。

心中不由一阵骂骂咧咧。

娘的。

这些人都写的什么呀?

这第一份奏折里面的内容。

大约是前一阵子,有个地方官写了一份奏折,但这份奏折,递道了御前。

却被无故的留中不发。

顿时,就像是捅了马蜂窝一般,惹得这名官员再次上奏。

说什么也要皇帝给个解释。

皇帝处理奏折却不给予回复,如此长久以往,朝廷的国事岂能够流畅的上下沟通和高效运转呢?

这可不是圣贤君主的为政之道。

可通篇奏折,却从三皇五帝,唠唠叨叨写到了现在。

三万字以后才慢慢的写到正题。

那就是上一本奏折,皇帝竟然给留中不发了。

所谓留中不发。

其实这个词并不是明朝万历皇帝所独创。

所谓留中不发!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

只不过,演化成一个常规手段,并将它发扬光大的却是万历皇帝。

甚至某种广义上来说,其实这个词不是明朝特有的,历代都有用到这个词的,能查到的资料最早见于《史记。要了解这个词的意思得从古代王朝议政制度说起。

在古代君王对于政事的决策大抵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朝议,就是君王和大臣集中开会决策。朝议又分廷议和集议,就是固定开例会和临时开小会。但这种方式毕竟太耗费时间,且很多事情是并不适合开会讨论的,所以有了第二种方式,奏章。

顾名思义,奏章就是给皇帝写信说事。开始时还基本上都以报事和建言为主,后来逐渐滥用,报平安的,祝贺的都有了。

雍正皇帝就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因为原则上,奏章是必须批复的,否则就是怠政,名声很不好。

明朝时期有群骂人为生的言官,成天狂喷,尤其喜欢喷皇上,而且喷完皇帝还得给回复,怎一个爽字了得。

比如还算勤政的朱瞻基就被喷成蟋蟀天子,还得回复,老子就这么点私人爱好也不行?

那么既然是书信方式,必然就有不回复的。

有些皇帝实在太为难或者明知道意见是对的还偏要错下去的就不回复了,怠政总比昏君的名头好点。

比如着名的万历,就是个留中不发的高手,只有重要的事万历才下中旨,其它一概留中。

其实如果用现代的语言解释这个词很容易,就是装断网下线,不回复消息。

……

朱雄英看得不由一阵苦笑。

皇帝也是人。

也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给你及时回复的。

尤其是写上来的奏折,有些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更何况是这种写了上万字,才写到正题的鸡毛蒜皮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