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作为年轻人,我自己不是很相信习俗的一些事情,比如说抓周,真的能定义一个人的一生?
我儿子抓了笔和输,将来其就能妙笔生花了吗?或者说是个爱学习的,和他爹一样?难道命运的轨道已经铺好了?接着按轨道从生到死走完一生了吗?
只能经历轨道范围内的风景,其它的与你无干的吗?如此说法,对那些奋力挣扎的人不太公平,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在重复父辈或命运划好的既定轨道可以吗?能挣脱吗?
一切尚未可知,毕竟生命是一个过程,一点一点往前推进的过程,没到终点,谁也不知道过程什么样。
又有感而发了,我是个对命运没完全低下头的人,所以我离开了家乡,但我又对命运放弃了挣扎,所以我仍是打工、结婚、生子,同无数个泯然于众的普通人一样,在既定的轨道行动着,只是偶有挣扎罢了。
比那些一直顺从命运指挥一步一屈的人累一些,苦一些,想的多一些罢了。
抓周过后很快就到了春节,爸爸妈妈和公公婆婆都没有来京,我们也因为孩子太小没有回老家,姑姑因为放心不下芯然也在北京过的年。
这也是我第一次没有回老家过年,姑姑和先生也一样,都是第一次在外地过年,最大的不同是冷清,不似在老家,进入腊月就有了过年的气氛,准备年货,走亲串门的就开始了。
因为亲戚多,大家还要商量着去哪过年,一家一天的聚会如何安排,当时多数都是在家里请客的,不像现在在饭店叫上几桌,大家吃吃喝喝,吃完走人,花了钱就不用你动手劳累。
而那个时代,春节去饭店也是有的,但还不是主流,大部分的人请客都是在家里,或者说,我们老家那个小地方是这样的。
在家聚会的时候,男人喝酒的一桌,女人孩子一桌,你挤着我,我挨着你,团团围在一起聊着天,吃着饭,喝着酒和饮料。
这样,春节的时候你需要准备好多的食材,因为过年期间你要是买东西,要么没地方买,市场也放假,要么就是特别贵,稀缺不是!
东北过年的时候是超冷的,可以不用冰箱,放到外面的阳台或是仓房里,就是天然大冰箱了。
这些热闹都是老家的,而却没我们什么事。在北京,人生地不熟的,那些认识的同事们基本上都回老家团聚去了。
这个春节在我印象里是有些凄冷,孩子小也不能长时间在外面,倒是先生陪着姑姑去看了两场评剧,就在县城的影剧院,姑姑是个评剧迷,自己也能哼唱几句。
所以有一天我看到了县城影剧院的海报,就让先生去订了票,先生也爱看评剧,正好陪着姑姑。我对评剧可没什么兴趣,正好在家哄孩子。
好在有宝宝,每天的事情很多,也让你没有感慨的时间了,春节就在这忙忙碌碌中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