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的发展模式,几乎是八十年代国内民营经济成长的标本,数以千计的家庭工厂,以前店后厂的模式生产产品,然后辐射周边农村及中小城镇,最后形成初级的产业规模。
这就是改革之初的实情,任何产业基础、政策扶持、人文素养乃至地理区位等方面的客观条件,都无法与人的改革意识相匹敌。
往往观念的解放与否,才是有没有可能发展起来的唯一条件。
淮阳地区虽说算不上天偏地远,但也不富裕,可以说是经济薄弱的边穷地区,要不然当年也不会成为新四军的存身之所。
姜斌经历过市场浪潮的侵袭浸染,他知道发展的机会就在眼前,错过了就再也不能重来了。于是在一轮酒后,故意的引导话题,“年初,邓公去南方的消息,大家都知道吧?”
邓公的这一次“南巡”,是以新闻的形式传播全国,只要稍稍关注风向的人,都会有所了解。姜斌之所以提到这个,也只是想告诉大家风向变了,观念也得改改了。
“晓得,正月的时候报纸、广播上都有报道”,周玉堂夹了一粒花生,嗑了嗑道,“好像是去了深圳和珠海。”
刘永好也道,“听说还给珠海特区题了词,叫做珠海经济特区好。”
听到有提到特区,沈有财也忍不住的插嘴道,“秀才,你说这个特区,啥个特别法嘛。听县里的干部说,深圳除了红旗还在,已经姓资不姓社了,这是真的吗?”
姜斌笑着解释道,“哪有那么邪门,特区还是人民的天下,只是政策稍稍不同,给大家松松绑而已,就比如这个投机倒把,在特区只要正常缴税,就算是正常的商业行为。邓公这一次南下就是支持特区政策去了,这也说明啊,未来的经济政策肯定要松绑了。”
“投机倒把也不算罪过?”,沈有财明显没有听出姜斌的意思,一脸惊讶的转头对刘永好道,“你们家老六可惜了,要是搁到特区,说不定也是个人才。”
老六是刘永好家最小的弟弟,叫做刘永行,跟姜斌差不多的年纪,小时候两人还同过两年学,因此倒也认识。看到会计提到老六,疑惑的问道,“老六怎么了?我记得他聪明的紧,不是去电子厂当学徒了嘛。”
淮阳这个地方离长三角不远,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配合沪上、徽京、苏州这样的大城市国有企业,少不了建设相关的产业,电子厂就是这一计划的产物。
这样的企业,很多人挤破了头也难得有机会进去,所以当年刘永行小中专毕业进厂的时候,着实羡慕了不少人,连前世的姜斌都不例外。
提到这话,刘永好脸色变得有些铁青,恨铁不成钢的说道,“这小子人聪明过头了!仗着学徒期学来的东西,前年做了双声道音响,居然拿到县城去卖,被执法队逮了个现行。好巧不巧,赶上县里抓典型,判了个投机倒把罪,要不是家里有过贡献,这小子一辈子算是完了。”
姜斌一听,这刘永行是个人才啊!一个学徒居然能做出这么个东西,至少说技术底子不错。脱口而出就想夸赞两句,可看到刘永好的脸色,只好改口关心道,“那老六最近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