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这个词已经在庄玉林这里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从小到大,在庄玉林眼里家里都不富裕。
小时候更不提了,那时候他都懂事了家里穷得只有十来斤米了,还要撑到什么时候呢?撑到秋收过后发粮食家里都是大米跟其他的一起煮平时少吃饭,多吃菜好在夏天其实不缺菜吃。
到年纪更大点,庄玉林还记得家里是爸爸去厂里当上了工人同志条件才开始好一些的,这也是他们家的额外收入家里的苗子地庄玉林经常听村里人说,要种粮食才有钱,种苗子卖不了几个钱。
他听得多就以为家里的苗子地不挣钱还比不上人家村里种粮食的但人家种粮食是一家人种,他们家工人爸爸要去厂里上工家里只有好妈妈陈夏花跟爷奶人手不够只能种苗子地。
这就让庄玉林在心里衡量过觉得家里跟其他人家的水平是打平了。
而且村里好多人都不读书他们家还要送他跟弟弟去读书,这样算下来,他们家里的开销更大一些。
也就更穷一些了。
甚至他们都大了,他马上要中考了村里的人一栋一栋的二层小楼都盖上了,但他们家的二层小楼一直没动静儿,别人是叫他“小厂长”,庄玉林是觉得他们家还是穷着,盖不起房,以前他还听到过别人议论,议论什么呢,就是说他们家,说:“工人庄家又当工人,又弄苗子地,现在还开了厂子,怎么不盖新房子的。”
新房跟旧房,谁不愿意住新房的?
村里稍微有点钱的早就弄起来了,盖不上二层小楼,也去买了砖,买了灰来糊墙,刷墙,看着就干干净净的,他们家还是没弄,什么都跟以前一样,看着还是破破烂烂的破瓦房。
庄玉林都打算家里的房子要等到他跟弟弟毕业,挣钱来盖新房子了。
庄玉林跟着庄民国进屋,跟在他后面进了灶房,“那家里的房子怎么不盖了?”
那可是身份的象征!
庄民国把菜提到了灶房里,厨房也开着窗,里边明亮得很,跟家里的灶房不一样,家里的灶房空间大,但没有窗,只有门,光线也不足,尤其在灶头,一面的墙都被熏黑了的。
庄民国说:“城里有房啊,还去家里盖房做什么?那太花钱了。”
要不是庄玉林马上要上高中了,他们这两套房子都没准备现在要盖的,租出去那套他们这两年都不准备要重新盖的。
还要挣钱把商场开起来呢,那才是费钱的地方,好几亩的地,大得很,那才是大笔的投入。
庄玉林:“在城里盖房不花钱了?”
庄民国把菜都放好,准备带他们出去吃,去国营饭店!
“你这小子,要不是你要上高中了,这房子现在还不盖的。”
庄玉林在省城上高中也简单,他分数到了,庄民国再去村里跟街道把证明都开上,就能拿到学校去报名了。
这也是居委会的大妈跟他说的,说现在进城的人多了,学校也不好上,要开始看“户口”了,户口在就能上,户口不在就要回原籍去上。
庄玉林现在也懂为什么爸爸妈妈非要他来省城上学了,他们同学都说在省城读书开销大,而且他们是农村户口,根本上不了,庄玉林也一直这样想的,他还想也不知道爸爸妈妈要怎么让他到省城读高中。
他们去试了就知道了,他只有在县里上高中的。
现在学校的小同志们都还好,庄玉林他们班上的同学也都是读书厉害的,更注重学习方面的事,知道庄玉林要到省城上高中,跟他不合的也在背后说过他坏话。
说他“异想天开”。
庄民国拍了拍他的肩膀:“都说了让你到省城上学,怎么可能一点准备都没有的。”
“你们又不说。”
连家里在省城有房的事,庄玉林都是今天才知道,要不是他要上高中了,只怕等他以后出身社会了,他的爸爸妈妈才可能会跟他说一句,“那个玉林啊,你去省城工作也要有地方住,其实吧,我们前些年给你们兄弟买了房子的,到时候你们去住就行。”
他一点也没感觉到惊喜,只有惊吓的。
庄玉春带着弟弟妹妹们已经逛到二楼去了,几个孩子在楼上叫来叫去的,看墙壁叫一声,看床叫一声,看窗帘叫一声,看到立柜也叫一声儿,家里什么都让他们看得稀奇。
庄民国他们出来,姜阳跑下来,脸上高兴得很:“舅舅,你们家里好好看啊,那个灯也好好看啊,为什么我家里的灯都是小小的圆圆的,舅舅你们家的灯是小兔子造型。”
庄民国回他:“回头让你妈给你买。”
姜阳点点头:“对,让妈妈给我也买套房。”他接着问,“舅舅,还有一套房子在哪里?”
庄民国就带他们去看房,两套房子只有几步路,从外边看就几乎是一模一样,他们几个小的又去看过了房,庄民国就带他们去国营饭店吃饭了。
韩媛媛是个小姑娘,心思细致,还提醒舅舅:“舅舅,舅妈说了让你不要忘了去提货。”
说的是提电视机。
人家供销社根据单据上的电话已经给陈夏花打过电话了,说他们的彩色电视机已经到货了,让他们去签字领电视,还要带上钱和彩电票,这些陈夏花都给庄民国装好了,就放在他的公文包里头。
“那你们等一下,我回去拿了票。”庄民国让他们在门口等,回二楼去把票和钱带上了,带他们出巷子。
还遇上居委会带红袖章的大妈,大妈看了他们,跟庄民国说:“这就是你们家的孩子啊?”
庄民国也可以,指了指庄玉林兄弟:“就是他们,这不快要上高中了,这几个是我妹妹家的外甥,这是黄大妈,跟黄大妈问声好。”
“黄大妈好。”